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评论  >  评论员文章

【看法】农技培训要多些“农味”

 2019/07/05/ 10: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盛人云

【看法】农技培训要多些“农味”

  盛人云

  眼下,正值农业“三夏”生产的关键时节,各地科技干部纷纷深入基层,采取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农民夜校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的农技培训,习惯于“念经式”教学,多在课堂上学、书本上教,培训内容脱离当地农村生产实际,成为吹“一阵风”、撒“胡椒面”、下“毛毛雨”的形式主义培训,不接地气、没有“泥土味”。比如,一些地方进行培训的科技人员大多是“学院派”,甚至是名专家、名教授,但他们所讲的内容,知识太过深奥,不切合农民需要,让农民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用不上”。反之,有媒体报道,某村聘请了四位种植养殖大户给村民作农技培训,这些讲课的人都是接地气的“土专家”,不但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内容实在,对增产增收有很大帮助,非常受村民欢迎。

  农技培训要多些“农味”,首先要“问农”。培训开展之前,组织方应充分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广泛了解当地群众的培训需求和急切愿望,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教学课程和教学规划,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提供“菜单式”课程,变“专家讲什么,村民就听什么”为“村民想听什么,专家就讲什么”,使培训更接地气、更加实用、更受欢迎。

  农技培训要多些“农味”,应注重师资队伍的“本土化”。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土专家”“田秀才”,把本乡本村的致富能手、种养大户,邀请到培训现场现身说法,将课堂办到生产一线。如此,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亲口讲述,让农技培训更加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农技培训要多些“农味”,还要多说“农话”。比如,一些地方把生产规范编成顺口溜,既好听又好记,农民很容易就能掌握。因此,提升农技培训效果,授课时就要多用农民的“语言”,让他们一听就懂、一点即通,真正能入脑、入心,并有效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