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评论  >  陇上评论

夯实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05/22/ 09:5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沈 徽

【陇上评论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夯实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沈 徽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脱贫之后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脱贫摘帽了不能松劲,不能停顿,不能懈怠,要以此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破解新问题新矛盾,向着乡村振兴目标冲刺,让广大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一些已脱贫人口和已摘帽贫困县,脱贫质量还需要全面提高,脱贫成果还需要全面巩固。那种以为贫困的帽子一摘,就可以“到站停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可以“撤摊子”“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思想,万万要不得。反之,要继续做好帮扶工作,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当前来讲,既要注意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提升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带贫能力,提供就近就地就业,又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种养业发展的培育和支持,确保群众不返贫。

  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一些困难群众通过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如果没有继续发展的思想和动力,又会走向相对贫困。因此,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仅摘掉“穷帽子”,更要挖掉“穷根子”,不仅做好眼前的物质扶贫,更要做好长远的精神扶贫。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培养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才能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行稳致远、走上富裕之路。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无论是在方向上、目标上,还是方法上、路径上,都高度吻合、共同共通。当前,脱贫攻坚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已经为时不远,迫切需要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把脱贫攻坚中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力量和攻坚精神,更好地承接和传递到乡村振兴,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把决战脱贫攻坚的制度机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要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干部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一场硬碰硬的硬仗,也都需要干部有过硬的能力、本领和作风。要用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这个指挥棒,注重在扶贫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对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引导和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基层一线奋斗。要高度重视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引导干部在战中学、学中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长本领。要持续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会议、督查、考核、评估等,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大战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脱贫之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建设好现代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