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评论  >  经济时评

“轮作倒茬”的启示

 2020/06/12/ 10: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崔银辉

【记者随笔】

“轮作倒茬”的启示

  崔银辉

  前不久,记者前往陇西县采访。在福星镇庞家岔村,当地农民正在抓紧栽植药苗,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同行的镇上干部告诉记者,庞家岔村总共1万多亩耕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控制在5000亩左右。对此,我不免感到惊讶,药农种药,难道不求多产多出,为什么还要控制种植面积?

  “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倒茬,保证中药材的品质,保护好土壤。”他解释说,过去有地方曾走过弯路、受过教训,一连几年种一样药材,虽然产量提高了,但药材品质欠佳,市场上卖不出好价格,最终还是药民利益受损。

  原来,轮作倒茬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块田地上,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在一定年限内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利于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实现耕地的休养生息。

  轮作倒茬既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又保护了农民的收益,可谓“一箭双雕”。而引导农民轮作倒茬,则离不开“两双手”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引导;“看不见的手”,即市场的调节。

  据媒体报道,为了提升当地“硒砂瓜”品质,今年宁夏中卫市推行“三年轮作制”,各县区、乡镇、村农户每年必须有三分之一压砂地休耕轮作,从而保证有好地、种好瓜。中卫的“硒砂瓜”在市场上叫得响、信得过,离不开尊重自然规律的耕作意识。这种推行轮作倒茬的做法,也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各地自然禀赋皆有特色。甘肃的特色农产品,同样驰名中外。安定马铃薯、瓜州蜜瓜、岷县当归……均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充分珍惜这份馈赠,才能不断造福于民。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根据农作物属性不同,推行适合当地作物的倒茬措施,切不可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除了“有形之手”的引导,还要发挥“无形之手”的推动。庞家岔村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近些年,当地积极鼓励龙头合作社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通过严格实施倒茬作业,种出了好药材,卖出了好价钱,全村群众也都纷纷效仿。

  刘振文便是村里的“带头人”。他负责的“振文种植农民合作社”,严格实施倒茬作业,种出的药材品质好,卖出价格每公斤达60元左右。反之,一些农户急功近利、种出的不达标药材,企业、商家则拒绝收购。正是通过市场的倒逼机制,让庞家岔村意识到“杀鸡取卵”的危害,使“轮作倒茬”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重茬三年有一丢,倒茬三年有一收”。“轮作倒茬”的事例再一次告诉我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决不能搞粗放式经营。只有着眼长远发展,不断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才能行稳致远、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作者崔银辉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