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大家讲坛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2020/07/08/ 11:23 来源:光明日报 赵建永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赵建永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我反复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语出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大意是,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和凝聚众人的力量与智慧,就可以所向无敌、无所畏惧。此语上一句为:“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意为世间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色狐裘,这是集腋成裘的结果;唯有集聚众力,才能化驳杂为纯粹。孙权深知团结民众对于提升国力的意义,故以这番话申明其上下同心、汇智聚力的施政原则。

  孙权善用众人智慧,不拘一格,广招贤良,使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英杰各尽其才。他爱民利民,发布诏书说“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因此整顿吏治,严禁扰民,获得士民拥戴,使东吴得到较大发展。这令其在汉末三国乱世,执掌东吴50余年,保一方平安。曹操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便是对孙权善于整合人才资源、众人之力的肯定。孙权上述言行鲜明体现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精神,其成效确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评:“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生养休息,唯江东也独。”

  传统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而言,其萌芽可追溯到上古。《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些言论表明在尧舜禹心目中,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为政需集思广益,知人善任,使百姓富足安宁。

  周人从商朝灭亡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公“推天道以明人事”,提出“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意既然是天意的代表,统治者就必须重视民心所向,因此周公施政以民为本,以德配天,以礼治国。这促进了理性意识的觉醒,使民本观念逐渐取代神本观念,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基调。

  春秋时期,老子站在民本立场上告诫侯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即圣人心无成见,与万民心意相通。此处“圣人”即指有道明君。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重的“仁”学,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取信于民,使民以时,各尽其责,天下自安。孟子在孔子基础上提出“民贵君轻”的王道观,主张富民保民,听政于民,与民同乐,标志着民本思想系统形成。其言“仁者无敌”,意谓施行仁政必然赢得民众爱戴,君民一心,众志成城,则无敌于天下。民本从此成为儒家“仁政”的核心内容,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组成。民本思想在汉唐趋于完善,并在明清达到顶峰。晚清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亡启蒙方案,体现出民本思想向民主转型的历史趋势。

  民本思想反映出民心的重要性,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它限制了君权,维护了社会秩序,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精髓,对其中人民性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并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集体力量汇聚到人民事业中。在此次战疫中,党中央统筹部署,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勇敢、团结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拳拳家国情怀。正因为举全国之力,才得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最大限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广大人民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汇聚众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势不可挡。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