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评论  >  陇上评论

教育扶贫,托起改变命运的希望

 2020/10/23/ 09: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秦娜

【陇上评论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教育扶贫,托起改变命运的希望

  秦娜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必须牢牢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不断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有这样一群孩子——三四个人挤一张课桌,有时要趴在同学背上记笔记;有这样一些母亲——步行几十里山路,给上学的孩子送去吃的;有这样一位老师——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仍坚守在乡村课堂……近日,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推出的《希望的起点》,用一张张拍摄于甘肃会宁的老照片,串起了一段段艰难而充实的乡村读书记忆,讲述了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教育故事,再度引起人们对甘肃教育的关注。

  曾经,“穷”是甘肃教育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据省教育厅1985年的统计,当时全省85%的县没有解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问题,硬件设施短缺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也因为穷,农村孩子上学很苦,跑几十里山路去读书,开水就干粮就是一顿午餐……这些电影中的镜头,一度是甘肃教育最真实的存在。

  但是,“穷”并没有阻挡农村家庭对知识的追求。撒在心里的读书种子,坚定了他们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生长出一代又一代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数据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只有50多万常住人口的会宁,竟然共考出了12万多名大学生。奇迹,来自于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时至今日,这种“苦学苦教”精神,已成为会宁乃至甘肃教育的一种特质,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为梦想不懈奋斗。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加快“普九”步伐,到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教育支出连续7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坚实的教育投入、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目前,我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日甘肃,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开花,结束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历史,解决了曾经的“上学难”问题,甘肃正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丽蝶变。

  忆往昔岁月,读书艰难;看今朝变化,翻天覆地。甘肃教育的长足发展,也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希望的起点》中,趴在同学背上写字的女孩,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美术老师;给孩子送干粮的母亲,先后供出了三个大学生……一批又一批人才,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成长为支撑发展的栋梁,也形成教育反哺的良好循环。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摆脱贫困,既要摆脱物质的贫困,更要摆脱精神的贫困。只有信心和决心“脱贫”,才能生出“我要富”的内生动力;只有观念和思路“脱贫”,才能具备“我能行”的致富本领。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育。推进扶贫、防止返贫,教育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尤其是对于甘肃而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高质量推进教育扶贫,切实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知识改变命运”。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必须牢牢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确保教育扶贫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未脱贫摘帽贫困县予以政策倾斜,坚决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坚决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方式,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要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教育扶贫,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师资力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贫困地区青少年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