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评论  >  纵横谈

有一种土豆叫“原原种”

 2021/01/22/ 15: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万吉彦

【记者随笔】

有一种土豆叫“原原种”

  万吉彦

  去年10月下乡采访时发现,渭源有一种很特别的土豆:不是按斤卖,而是按个卖。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土豆,少则能卖到几毛钱,多则能卖到一两块钱。

  这种土豆为啥这么值钱?原来,它们是科技含量十足的顶级薯种,在育种专业上叫做“原原种”。但即使这样的专业名词,当地群众也能脱口而出。

  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原原种”的培育过程,再次颠覆了我对土豆的认知。但见一个玻璃房里,摆放着各种化学仪器,工作人员穿着白色大褂,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合作社理事长刘永红告诉我,这个玻璃房是无菌的组培室,主要对马铃薯脱毒瓶苗进行切段繁育。

  此外,合作社还有十几个温室,从脱毒瓶苗到“原原种”,就在这些温室内完成。原来,种苗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除了要无真菌和无细菌性病害感染,对土壤、温度、湿度等也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因此,温室内安装有智能控制系统,会自动调节育种环境,并检测种苗的生长状况,最后筛选出优质的“原原种”。

  看着我惊讶的神情,刘永红说:“致富光勤快还不行,还要依靠科学技术。”

  的确,正是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渭源通过发展种薯产业,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脱贫路子。目前,全县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脱毒瓶苗4.8亿株、原原种5亿粒、原种和一级种80万吨,产值达4亿多元。渭源也因此成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农业要强,农民要富,离不开科学技术。但是,将科技的阳光真正撒向田间地头,并非易事。渭源县之所以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

  让科技走进农村、走近农民,首先要让农业科技人员下得去、待得住。早在1965年,渭源县就与省农科院合作,在会川镇设立了马铃薯试验站。此后,该县一直大力支持试验站工作,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一批接一批来到渭源。2005年,县上又建立了马铃薯科技示范区,营造了更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引来了更多的马铃薯研究专家。

  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必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渭源常年聘请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向农户传授优质种薯的生产技术,并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指导。同时,该县还十分注重在当地农民中培养技术能手,一大批马铃薯“土专家”和“田秀才”脱颖而出,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今天,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正给广阔的田野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让我们不断加快科技“上山下乡”的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