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大家讲坛

把握“三个不可替代”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2021/04/14/ 15:41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把握“三个不可替代”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作者:王永祥(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一书出版,为做好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读全篇,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殷切期望和精深思考。古今中外,家庭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普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从“三个不可替代”的高度对此作了概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深刻领会《论述摘编》的思想内涵,对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

  家庭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人间总是充满了依赖、信任、眷恋。比之于社会,家庭中有爱情和亲情,成员间通过交流情感、沟通心理,营造着亲切、温馨、和谐、舒畅的家庭氛围,能极大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使人获得精神支持,激发人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对个体心智的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教养的最初场所,抚养和教育是家庭的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子女既有生活上供养的责任,也有引导子女成长的义务。对个体而言,家庭是智慧开蒙的地方,形塑了个体对世界的原初印象和基本认知,且影响波及个体一生。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时,仍然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影响,其思想意识的进步、个性特点的表露、行为表现的成熟都离不开家庭的积极作用,家庭尤其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家庭起着最原初、最基本的作用。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是家庭氛围,最早担负的社会角色是家庭角色,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的习得都是在家庭中开始的,个体还通过家庭接受某种文化习养,进而影响其对特定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归属。无论什么时代,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作用都无可替代。

  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社会和谐离不开家庭幸福。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下,尊老爱幼都是中国人的家庭美德,家庭既是赡养老人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成员在努力提高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中,也在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孝经•开宗明义》中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借助于家庭来传承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自古已有的传统。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之外都与各种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与周围人打交道构成了社会成员交往的重要方面,街坊邻居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圈,社会成员在营造着小家庭温馨的同时,还在与邻里的交往中营造着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使得互帮互助、和谐友善成为社会教化的着力点,家庭也在自觉传承中实现家道绵延。

  家庭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上,北宋范仲淹及其后人数代接力设义庄、推义田、办义学,敬宗恤族、扶危济困、教育后人,为我国古代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蓝田吕氏兄弟所著《吕氏乡约》对和睦家庭、和谐乡里、移风易俗起到了助益作用,受到后人的推崇。新时代的文明家庭建设倡导与人为善,引导人们关心乡里、社区公共事务,用友善之举温暖人心,倡导人们从身边点滴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在创造传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香门第”是中国文化史和家庭教育史上常见的现象,一些家庭及扩大后的家族将某方面的专门知识、学问、技能作为世守之业,在家庭内部教习、传授,形成了独特的家学风尚,对推动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社会范围内崇文风尚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技艺世家,人们常说的“遗子黄金,不如遗子一经”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折射。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深入家庭,其所倡导的以服从群体利益为鲜明特征的伦理道德,使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脉络深深打上了人伦烙印,家国情怀、报效国家成了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价值追求,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注重道德修养、崇尚人格境界、追求人际和谐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社会变迁,虽然古今家庭及其社会功能有所差异,但家庭的文明作用还将以新的形态发挥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家庭响应社会号召,以不同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传递出社会主义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及其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72)、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文明家庭家风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9YB052)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