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学习路上

领导干部要守住亲情关

 2022/05/20/ 10:29 来源:学习时报

  叶美燕

  “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既要自己以身作则,又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中青年干部提出要守住亲情关的谆谆教导,彰显了共产党人对待亲情大公无私的博大情怀。

  守住亲情关,抓好家风是关键。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涵养良好的家风,树立家风正、家教严的亲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传承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正家,而天下定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是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从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关爱家庭、关爱家人,是人之常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领导干部要“慎待”亲情、培育淳朴家风,把党和国家置于个人及家庭利益之上,只有奉行公权姓公、不徇私情,才能有大义大德的胸怀气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守住亲情关的问题上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曾为亲情规矩立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面对亲戚朋友、湖南老乡提出安排工作的要求,他都一概拒绝。对待子女,毛泽东总是要求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绝不搞特殊化。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家训,让周家后人无愧于党和人民。陈云始终把洁身自爱、清廉无私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他不仅为自己立下“不收礼、不吃请”的规矩,还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不得违反。他还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还特别交代,家中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虽然有可能在工作中被误解,甚至还可能遭受责难。但这种看似“无情”的家风,却铸就了好干部坚实、正直的铁肩膀。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领导干部自身行得正、坐得端才能成为家人的行为标杆。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告诫,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缺少良好的家风,成为领导干部失守的重要缺口。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桩桩案件,警示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管好“后院”。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领导干部自己先做到知行合一、廉洁自律,家属才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领导干部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制止配偶乱吹“枕边风”,鼓励配偶多吹“廉洁风”,督促配偶做好“守门员”。同时,要做好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切不可对其纵容和溺爱,严防子女养成不良恶习,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护子女是天下父母的本能,但是党员干部不同于普通人,身上肩负的是使命与责任。“家”和“冢”的区别于在“点”的位置,对家人的要求高一点可以成就幸福之家,对家人的要求低一点可能葬送一个家庭。

  “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守住亲情关,离不开正确的亲情观,而正确的亲情观又离不开正确的权力观。归根到底,在于领导干部要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所谓正确的亲情观,就是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亲情,什么是真正的关爱。亲情是血浓于水的感情,党员干部当然要讲亲情。但前提是不能违背党的宗旨、违背党性原则,当亲情与党纪国法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把党纪国法放在首位。狭隘的亲情观,是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重要原因。共产党人的亲情观,是以“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核心的亲情观。领导干部手握国家权力,一旦不能正确行使手中之权,将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危害。眷顾亲情乃人之常情,但作为党员干部要明确“国”与“家”、“公”与“私”、“亲”与“民”的位置。在其位而谋其职,拥有多大的权力就意味着肩负多大的责任与义务。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克己奉公、遵规守纪都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坚守的行为准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