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学习路上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2022/05/28/ 11:35 来源:甘肃社会主义学院

  编者按

  新华社3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强调,要着眼增强理论自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深化党史研究,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有力学理支撑。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要立足实际,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解决困难群体实际问题,制定年度民生实事计划并跟进抓好落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同做好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举措和成效,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学习强国》先后刊登了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伯祥的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二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二万八千多字),两篇文章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一经刊发,反响热烈,被全国多家网站及相关高等院校转发。近日这两篇文章又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等联合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等协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现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转发,以飨读者。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中华民族完成了彻底摆脱贫困的奇迹一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绝唱,在社会主义中国超越梦想、成为现实,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回望百年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在中华大地上,倾力投身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心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远方,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地书写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生逢伟大时代,我们不仅要有身处壮阔历史中的自知自觉,更要深刻感悟这伟大的时代与时代的伟大,记住贫困和幸福!感恩美好新时代!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做斗争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把光荣与梦想写入史册上的世纪伟业。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历史,在奋斗中铭记;未来,在奋进中开拓。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做斗争的历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回望历史,一个近代以来遭遇深重危机的民族,如何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波动?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超大规模国家,怎样实现有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也让一个结论格外鲜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从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到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翻身解放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为人类反贫困作出重大贡献。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时间孕育果实,实践检验真理。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起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从人居环境到生活品质,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实实在在的成就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脱贫攻坚的成就覆盖全部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成就了无数人的幸福。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深刻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千百年来,“小康”是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历经8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世界文明演进史上矗立了又一座光耀古今的里程碑!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好的、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探索中弥足珍贵,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历久弥新,随着时光流逝越发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梦圆梦、憧憬未来的幸福瞬间,为民族奋进留下炽热而厚重的记忆。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入阐述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要求,极大振奋了中华儿女追梦圆梦的决心和信心,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接续奋斗的士气和干劲。

  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新时代最好的、最现实的、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脱贫攻坚精神。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以民为本,吾党所向。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惠此中华,以利四方。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党史学习教育最好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鲜活的样本。党史就是党带领人民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历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牢守好人民江山。历史时针指向2022,新年曙光照耀神州大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我们无比自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九年,在党的百年历史上、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性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恢宏壮丽的伟大历程,我们更加坚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胆略,谋划国内外大局,惊涛骇浪中坚如磐石,风险挑战中运筹帷幄,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既立足现实的中国,又植根历史的中国,更指引未来的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要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非常现实而具体的载体,是一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减贫实践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顶天立地的真正英雄。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壮丽的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战胜贫困,赢得了人心,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不久,党中央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中国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首次将“两不愁三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指标作为脱贫目标,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举措,加强扶贫一线的工作力量,将资源、资金、项目直接瞄准贫困人口。八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在绥德县城西南张家砭镇的郝家桥村说,“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如今,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地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人口告别泥草房、住上安全房,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壮丽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既然是长征路,就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就不可避免要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牺牲。汪洋主席说,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大事。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做到消除绝对贫困,我们能参与其中,是人生之幸。在和平时期,到最艰苦的贫困村从事最繁重、最考验人的扶贫事业,这和战争时期扛过枪上过战场一样,都成为了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感的事,都绽放了人生精彩。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新时代最好的、最现实的、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脱贫攻坚精神。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党的为民本色。摆脱贫困,几代人接力奋斗,挥就这份纵贯千年的历史答卷。建党百年之际,恰是脱贫攻坚交卷之时。时间的巧合,蕴含着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党史学习教育最好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鲜活的样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脱贫攻坚见证历史巨变,乡村振兴书写美丽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始终保持永不懈怠、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开辟未来。脱贫攻坚是党史学习教育最好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鲜活的样本。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脱贫攻坚史,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出来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汲取理论之魂、精神之钙、奋进之力,让时代精神永志征程,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史感恩、知史奋进,增强在乡村振兴中接续奋斗前行的使命担当,意义深远。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

  减贫是世界难题、千年难题。实践永不止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引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经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减贫实践超越了现有经典教科书的既定理论的阐释能力,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解释与总结。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在近代百年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取得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不断吸收国际减贫经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减贫认知,逐步形成了基于本国国情、富有理论创新的中国减贫学。

  2021年2月28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解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以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实践为学理基础,阐释了中国减贫学的丰富内涵,揭示了中国减贫学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理论逻辑和世界意义。

  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白皮书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中国减贫实践,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来自世界银行专家认为,中国减贫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

  中国减贫学是对中国减贫实践中的规律性认识的提炼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减贫领域的新发展与新阐释。贯穿于其中的价值遵循,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扶贫济困思想。中国立足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和减贫方案,以及广泛开展的国际扶贫交流、协作等,不仅是对国际减贫与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体现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天下情怀”。这样的“天下情怀”,始终是中国推进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价值遵循。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中国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倡导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政党的“全球观”,也为持续推进世界减贫事业递交了“中国方案”。作为世界减贫理论的学习者、受益者和创新者,中国基于自身减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见,正在回馈人类减贫事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新的参考。中国减贫行动,也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继续向前推进。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精准脱贫,并不意味着中国减贫实践的终止,而是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的新征程的开端。2021年2月,中国宣布消除绝对贫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致信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

  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义。“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着眼全球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公平普惠,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进步擘画宏伟蓝图。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4月2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立己达人,兼善天下。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进,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显著贡献,备受各国瞩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倡导共建美好世界,在全球发展的时代考卷上,写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答案。让人民更幸福,让世界更美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基于中国国情,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其所蕴含的治理智慧具有全球启示性,闪耀民本光芒、体现发展智慧,显著拓展了人类对于经济规律的认知,深刻启示了各国经济治理实践,其世界性贡献将日益彰显。“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一个东方大国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以至公至诚至真的理念与行动,携手各国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让世界更美好的经济学,成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经济学,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立足自身谋发展,放眼世界促共赢,以立己达人的胸怀和智慧回答时代之问。共担全球发展责任,共享全球发展智慧,共迎全球发展挑战,中国正与世界携手并肩、团结合作,不断书写人类命运与共的华彩篇章。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以共同繁荣、共建共享、命运与共为鲜明特色,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如今,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智慧,正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为加强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发展开辟了崭新境界。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艰难,不少国家经济社会受到疫情冲击。未来,中国将继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人类社会消除贫困贡献更大力量。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评价说,“在人类通往消除贫困的道路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开展国际减贫培训,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由此可见,中国为世界贫困人口的脱贫和福祉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发展是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印证和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已成为全球贫困治理和减贫合作的宝贵财富。习近平经济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理论,从理论渊源来看,首先是因为它顺乎时代要求,反映现实需求,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统筹需求与需要,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和指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次“新飞跃”,极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为破解世界减贫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减贫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新动力。

  2020年,新冠疫情叠加气候灾害,全球极端贫困人口20多年来首次反弹。在此背景下,中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被世界银行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印尼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对于一个人口特别多、国土面积特别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在有限时间里克服各种冲击、困难,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拥有一个治理高效的政府。”“减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为此奠定了基础。”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创造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行动,主要体现在为最贫穷者利益而行动的真诚政治意愿。”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中国减贫成就对非洲、拉美和亚洲等地区有重要启示,”国际智库席勒研究所专家布莱克表示,“战争、饥荒和西方经济强权导致的灾难还在不少地区持续出现。中国没有空谈,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一条崭新路径。” 在渴望脱贫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推动的经济合作正让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变为希望的田野。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虽然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还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新春伊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印发,明确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具体安排。从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到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从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到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一系列务实举措与部署,成为人们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四个关系”,要重点抓好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七项任务”。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乡村为什么要振兴、从哪里振兴、怎样实现振兴等重大问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美好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让农村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画卷更优美。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改天换地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波澜壮阔,经验弥足珍贵,精神永续留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弘扬继承,发扬光大。准确理解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对于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让脱贫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任重道远

  人们记忆犹新,地处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腹地,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赞誉,在汉唐时期,陇原大地曾尽显繁华与富庶。然而到了晚清,由于气候变迁连年征战,曾几何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奏章中记录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穷苦局面,成为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甘肃扶贫的艰难岁月、艰辛历程,艰苦历史,真是苦尽甘来,刻骨铭心。人们不会忘记,曾几何时,“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甘肃省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合称“三西”,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中连片最困难的地区之一。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后留下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12月,中国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共涉及47个县(市、区)(1992年扩大到57个,其中包括甘肃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地区19个县)。“三西”农业建设在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在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对于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源于陇南市西和县创造性探索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以解决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为载体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林果园、户均出售1头商品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扶贫开发模式从甘肃走向全国。多少年来,面对贫困,陇原儿女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韧不拔持续奋斗的甘肃精神,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战天斗地,与贫困抗争。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第一名的韩正卿,时任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省政协副主席,他30多年坚持在甘肃省农村工作,情系陇原,关心农民疾苦,为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就是甘肃人民与贫困长期作斗争的杰出代表之一。

  人们不会忘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2013年建档立卡初,全省有贫困县75个、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26.6%、居第2位。2017年,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两州一县)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甘肃省还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甘肃既是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地方,但又是一个气壮山河的美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甘肃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面对面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甘肃长期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动力。

  人们不会忘记,2013年2月3日,总书记来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81岁的困难老党员马岗家里中,手拉着手唠家常,总书记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时紧锁眉头的感人场景,至今难以忘怀,留下了“咱们一块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记忆犹新。

  人们不会忘记,总书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坎坎坷坷的村道,浮土没过脚面,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体恤群众疾苦,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感人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家,同李应川一家拉家常,查看吃水等情况的情景,让人们感到无比亲切。

  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面对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脱贫硬仗,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尽锐出战、敢死拼命,撕下了“苦瘠甲于天下”的历史标签,特别是纳入全国“三区三州”的甘南、临夏及天祝等深度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042个)全部出列,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各支扶贫力量义无反顾奋战在扶贫一线,千里陇原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牵手帮扶的动人场景,深深镌刻着聚力攻坚的奋斗足迹,精彩书写了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时代楷模”邱军、柴生芳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典型。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战,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脱贫地区发展基础得到前所未有改善,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特色富民产业形成遍地开花态势,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大幅提升;脱贫群众迸发出自立自强干劲,迈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斗志更加昂扬;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鱼水情深局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各单位以及东部对口省市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甘肃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辛奋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印证。甘肃探索脱贫攻坚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的缩影。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立足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活典型的实践结晶。

  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导各级各方面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和帮扶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汇聚起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磅礴力量。把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担好肩负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条底线,总结运用宝贵经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认真落实“四个不摘”,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勾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

  实现共同富裕是陇原儿女的热切期盼,也是全省上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甘肃省把广大农村作为重点地区,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路径,统筹“富口袋”与“富脑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升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城乡人居条件,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甘肃省委省政府全心全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网格化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及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结合目标任务、具体实际和行业特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乡村振兴,组织动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效,既深化了理论学习,也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农村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强烈期盼;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小事做起、从群众身边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鼓励基层首创,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典型示范带动,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创新之举,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切中要害,固强补弱,具体地、务实管用地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服务导向明,帮扶内容实,百姓受益多,直面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好地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的温暖惠万家的为民情怀;不仅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力、执行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水平,增强了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好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振兴乡村、富民兴陇的美好前景。成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实际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有效实践载体,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成为一项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的小切口、大民生的务实举措;成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展现共产党好,新时代好,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的生动实践。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陇原大地,从来不缺史诗般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最现实生动最鲜活的实践结晶。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鲜活生动展现人民群众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汇聚成一首首社会和谐的动人交响曲。“努力才能改变,努力就能改变”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脱贫村的墙上,也深深刻在了贫困群众的心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90岁的老党员葛富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困难群众,始终把困难农民放在第一位,不让农民住危房,历朝历代都没有。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杨咀村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脱小平激动的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好政策救了我的生命,让我有了今天的新生活。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王奋元说,我们现在生活的绿水青山都是共产党带给我们的,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菜子坡村低保贫困户侯尚明说,帮扶政策太好了!共产党的干部把我们当亲戚一样照看着呢。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韩河村残疾老人符仲贤靠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看见抽水马桶时热泪盈眶说:“这东西我以前电视上看到过,从没见过实物,更没碰过,做梦都想不到我老汉还能用上它,还是共产党好啊……”陇南市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7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曹进学老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老百姓都像他的亲人一样对待,处处为我们着想,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不愁,吃饭、看病、上学都不愁,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66岁的马一狄里说“我是一个脱贫户,以前我们一家人饭吃不饱,喝不上水,到县城来回需要一天。如今,自来水拉通了,路修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我现在牛也养上了,羊也养上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庆阳市镇原县殷家城乡77岁的防返贫监测户张志录老人说,党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吃水不愁了,道路平展了,山地变成平地了,我儿子儿媳治病有保障了!我们总不能啥都靠共产党,以后的好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平凉市崆峒区大秦乡梁东村76岁老党支部书记马正喜说,现在水通了,路好了,房屋都翻新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英明的党中央!梁西村三社51岁的脱贫监测户苏永红说,以前养二三头牛,现在养了八头牛;看病有报销,生活有保障,吃穿都不愁,都是党的政策好,以后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

  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感动山河。陇原大地今昔之变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甘肃脱贫攻坚的历程艰辛,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甘肃省陇南市是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从2013年以来,始终把电商作为发展的突破点,牢固树立了抓电商就是抓脱贫、抓产业、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组织推动新体系、培育了一批市场经营新主体,开辟了一条农产品销售新路径,探索了一种电商带贫新机制,走出了西部贫困地区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在白皮书第三章第三节“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中写道:甘肃省陇南市在电商扶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全市共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20多亿元,带动50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电商扶贫对贫困户人均贡献额从2015年的430元增长到2020年的930元。甘肃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成为时代楷模。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恢复昔日的宁静、和谐、美丽;甘南藏族自治州打造 “五无甘南”,以人居环境小切口推动生态宜居美丽文明小康村建设;陇南市康县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用辛劳和汗水书写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临夏州东乡县网格化落实措施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张掖市临泽县“晒”被子晒暖留守老人心晒出新风尚等一大批高站位、广视角、有深度、有创新、可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走向全国;“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论坛永久会址确定在陇南市康县,并在陇南市、康县成功举办首届论坛,让外面的世界进一步了解了昔日山大沟深、贫困落后的康县,如今是历史巨变,山清水秀,绿水青山。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脱贫攻坚,撼动山河。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精神“坐标”,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铸起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昂首阔步、战胜一起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脱贫攻坚,八年如一日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继续发扬与脱贫群众一块干的奋斗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引导脱贫群众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我要脱贫”向“我要振兴”转变。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非凡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始终如一,巨细无遗,时刻牵挂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