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领导论政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

 2022/07/31/ 15: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伯祥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贫穷、饥饿、疾病侵蚀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人类文明走向何方,攸关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胸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激活了深邃厚重的中华文明、革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鲜明指出,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恩格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时间的年轮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的是人间正道,站的是历史正确,赢的是世道人心。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人民出生入死、同人民休戚与共,党的奋斗和人民的福祉、党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早已深深融为一体。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大本大宗,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揽全局、应变局、开新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牢记初心使命、共同团结奋斗,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使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续写“两大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分量越来越重,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壮大着国际上正义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书写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伟大传奇,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行动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更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

  纵观世界,战火、饥饿、疾病、恐怖主义蔓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贫穷。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2019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刊登的钟轩理的文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写到:人们不会忘记,1900年,烧杀抢掠北京城整整3日的列强军队,大摇大摆地在紫禁城里举行阅兵。“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华民族曾经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浙江嘉兴,探寻我们党的梦想启航。看到彼时的一幅时局图,总书记连连感叹:“多屈辱啊!多耻辱啊!那时的中国是待宰的肥羊。”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1949年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那一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当年,一位外国驻华大使曾这样谈起对中国的印象: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欧洲和非洲相加,就是中国。回想建国之初,国家的贫困状况,人们记忆犹新。毛泽东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1955年4月因为过度劳累,被家人接往佳县城治疗,去世前想吃顿肉,竟然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家人急忙去买肉回来,没曾想等赶回来时李有源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终年52岁。今年82岁的于清维老人,高级编辑、中共党员、山东潍坊市人,复旦大学毕业在甘肃日报工作一辈子,亲眼目睹了甘肃的贫困状况,1974年春天,甘肃省张掖地区张掖县,祁连山脚下的安阳乡的一个小山村,生产队长家,房屋破烂,家里的墙缝能看见外面的蓝天,用三块砖支起半口铁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金张掖都如此,其它地方可想而知。1997年,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牵头负责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第一次走进宁夏,西海固的见闻让他深感震撼:“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徒四壁。一家子既没有桌椅板凳,也没有铺盖。家里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就靠卖这么一点发菜来买油盐酱醋。”2015年9月22日,西雅图,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中讲到“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这两年,我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2017年2月21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刚刚过去。北京,中南海,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正在进行。习近平说,今天我们这个集体学习,是关于这个我国脱贫攻坚形势的。安排这个题目的目的,就是能够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而是实实在在地实现,不是勉勉强强地实现,更不能是虚假地实现。先安排看一个专题片,然后再来发言。看完片子后,习近平说:“群众现在生活还这么困难,贫困地区还这么贫困,心里真是沉甸甸的,看来中央要下决心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了。”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了中国政治有稳定性、连续性。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都把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重整山河。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占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实施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扶贫标准、重点片区和贫困县,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村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和观念更新,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历史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贫困问题大大缓解的同时,贫困问题由普遍性分布呈现分层、分块、分化等新特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进一步明确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动摇,确定了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进入21世纪,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政策新举措。对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作出重大调整,把中西部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区域,在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选定15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对象,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中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按照当时的扶贫标准,201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8%;2011年,中国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贫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为1.22亿。

  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为减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消除贫困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责任,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动,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一以贯之抓下去。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一批、易地搬迁一批、生态补偿一批、发展教育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好“五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为减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脱贫攻坚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自己的辛劳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任劳任怨,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苦干实干,广大志愿者真情投入、倾力奉献。他们有的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很大牺牲;有的为群众脱贫四处奔波,爬山涉险,不辞劳苦;有的常年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有的为扶贫工作负伤,仍然带病坚持工作。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艰辛历程,极不平凡,极不容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践行对人民的承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接续奋斗,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力彰显,为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识贫、扶贫、脱贫,减贫才会有不竭动力、明确方向和好的办法。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中国脱贫攻坚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肆虐,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目标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决心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信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积极、具体,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治国理政的非凡能力。短短八年时间,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和榜样,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从1978年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到如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在短短40多年间完成历史性飞跃,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未看到有那么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成就”。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同样面临减贫任务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