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领导论政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

 2022/07/31/ 15: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伯祥

  二、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了不起的人权成就,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最显著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重要贡献

  贫困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问题,持续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在消除贫困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根据中国农村居民每人每年生活水平在2300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的现行贫困标准,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水平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措施,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累计解决28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饮用水量和水质全部达标,3.82亿农村人口受益;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在解决好贫困人口吃饭、穿衣、居住等温饱问题基础上,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人口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为贫困地区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后劲。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在所在村上幼儿园和小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完成比例达到99.48%,基本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持续推进文化下乡,贫困群众也有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贫困地区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98%的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医院,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贫困人口的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县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国家扶贫标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政策;6098万贫困人口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高度重视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群体中特殊困难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水平持续提高,生存权利充分保障,发展机会明显增多,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贫困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妇女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实现脱贫的近1亿贫困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把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放在优先位置,扶贫政策、资金、措施优先向贫困妇女倾斜,帮助贫困妇女解决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问题。累计对1021万名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进行各类技能培训,500多万名贫困妇女通过手工、种植养殖、家政、电商等增收脱贫。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4500多亿元,870万名妇女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创业增收。19.2万名贫困患病妇女获得救助,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在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通过“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投入公益资金41.7亿元,惠及贫困妇女5000余万人次。困境儿童关爱水平明显提高,对儿童教育和健康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辅食营养补充品,截至2020年底,累计1120万儿童受益。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为先天性结构畸形、部分遗传代谢病和地中海贫血贫困患病儿童提供医疗费用补助,累计救助患儿4.1万名,拨付救助金4.7亿元。组织各类志愿者与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开展关爱帮扶,覆盖儿童和家长2519.2万人次。建立儿童之家28万余所、儿童快乐家园1200余个,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生活照顾、家教指导等关爱服务。大幅提高孤儿保障水平,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611.3元和1184.3元。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累计投入17亿元、惠及22.3万名病残孤儿。实施福彩梦圆孤儿助学工程,累计投入5.4亿元、惠及在校就读孤儿5.4万人次。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当地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范围。贫困老年人生活和服务保障显著改善。持续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和贫困老年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一步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全面建立,惠及3689万老年人。实施老年健康西部行项目,在西部贫困地区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开展义诊和健康指导服务,促进西部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高。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推动贫困老年人医疗保障从救治为主向健康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失能贫困老年人关爱照护,全面开展核查,确认62.7万失能贫困老年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9万人,失能贫困老年人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贫困残疾人保障水平全面提升。700多万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的奇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400多万残疾人。1066.7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54.7万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178.5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更好保障,8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65.3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减缓和消除贫困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始终致力于以减贫促进人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直接推进世界减贫进程,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贡献。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以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主旨,通过连续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尤其是自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以来,在实现公民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方式,采取超常规的扶贫力度和更精准的扶贫举措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发展的权利。同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进程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标准特别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将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等作为重点对象予以保障,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脱贫攻坚的成效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宗旨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最显著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切实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减贫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同步,能够让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本身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减贫样板。在世界各国的扶贫实践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就是随着扶贫行动推进贫困人数逐步减少,最后较小规模的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显著增加,以致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解决这个难题。而中国的精准扶贫正是瞄准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的贫困人口,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堡垒,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消除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不断推进本国人权事业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多国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斯里兰卡共产党总书记维拉辛哈表示,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政府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在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疫情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推进本国人权事业发展,也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事务委员会负责人赛义德·乔杜里认为,中国在推进本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约旦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认为,中国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中国为人民提供的最好的人权保障。中国在人权事业发展方面积累的成功、独特和宝贵经验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巴勒斯坦人权问题专家伊斯兰·阿亚迪说,中国在关心、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是少数国家可以歪曲抹黑的。相信中国将履行承诺,为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推进人权法治保障,人民的权利得到尊重和重视,人权事业不断发展。波黑政治评论家埃尔明·查特加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了不起的人权成就,也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塞·路易斯·罗瓦伊纳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减贫、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的脱贫攻坚脱贫壮举,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减贫动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一如既往,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2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吞噬全球多年发展成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程受阻,南北鸿沟继续拉大,粮食、能源安全出现危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共同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  我们要共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中国将同各方携手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动员发展资源,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为各国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中国在减贫过程中,尽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今天的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就是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中国一直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不仅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还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中国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和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场合介绍中国减贫理念和经验,倡导推动全球减贫进程,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答案、贡献了中国智慧。2020年12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2012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攻坚的基础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努力,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论坛与会人士深化减贫经验交流,广泛凝聚共识,提振减贫信心,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讲到,“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中国积极传播和分享减贫经验并推进减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在实现自身减贫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国减贫经验并参与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中国立足自身的减贫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此,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减贫项目、农业合作项目、促贸援助项目、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医院和诊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和培训等。中国与国际社会分享减贫经验最主要的特点是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知识和发展路径,丰富了全球减贫的知识和实践,不断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讲到,“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当今世界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必将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摆脱贫困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通过自身发展为人类反贫困作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在近年来世界贫困人口不降反增、全球减贫事业遭遇瓶颈的背景下,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当今世界,仍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回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壮阔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复兴路;有利于丰富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减贫是世界难题、千年难题。实践永不止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大实践出大思想。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这是对创新精神的充分继承和发展。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引领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不断吸收国际减贫经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减贫认知,逐步形成了基于本国国情、富有理论创新的中国减贫学。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功脱贫的世界意义还在于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2021年2月28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解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以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实践为学理基础,阐释了中国减贫学的丰富内涵,揭示了中国减贫学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理论逻辑和世界意义。报告认为,中国成功的减贫实践孕育产生了“中国减贫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合力攻坚、坚持精准方略、坚持自立自强、坚持共享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立足实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减贫道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进行的大规模减贫实践和对减贫规律的理论探索,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自己的减贫之道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全面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白皮书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中国减贫实践,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来自世界银行专家认为,中国减贫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认为,中国成功的减贫实践已孕育产生了“中国减贫学”。中国减贫学旨在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减贫实践。指导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扶贫重要论述是中国减贫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本报告在概述中国减贫,尤其是脱贫攻坚成绩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精准减贫的实践操作方法,探索了中国减贫学的原理,并讨论了其世界意义。作为世界减贫理论的学习者、受益者和创新者,中国基于本国国情进行的大规模减贫实践和对减贫规律的理论探索,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自己的减贫之道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为什么中国能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卓有成效地减贫,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制度和体制中蕴藏着巨大的原动力,能够将公平和效率两大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的良性互动。这也是中国减贫学诞生的制度保障。中国减贫学是对中国减贫实践中的规律性认识的提炼和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减贫领域的新发展与新阐释。贯穿于其中的价值遵循,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扶贫济困思想。中国立足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和减贫方案,以及广泛开展的国际扶贫交流、协作等,不仅是对国际减贫与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体现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天下情怀”。这样的“天下情怀”,始终是中国推进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价值遵循。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中国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倡导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政党的“全球观”,也为持续推进世界减贫事业递交了“中国方案”。作为世界减贫理论的学习者、受益者和创新者,中国基于自身减贫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见,正在回馈人类减贫事业,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新的参考。中国减贫行动,也在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继续向前推进。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精准脱贫,并不意味着中国减贫实践的终止,而是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的新征程的开端。2021年2月,中国宣布消除绝对贫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致信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长期拖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发展失衡是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和新技术应用更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南北发展鸿沟。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新的脆弱点、贫困带、动荡源不断出现。如何实现经济稳定复苏、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世界渴望富有远见的深刻思考。百年变局中,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人类怎样进步?世界如何发展?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应对这一挑战尤其考验决心和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义。“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着眼全球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公平普惠,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进步擘画宏伟蓝图。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4月2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立己达人,兼善天下。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进,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显著贡献,备受各国瞩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倡导共建美好世界,在全球发展的时代考卷上,写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答案。让人民更幸福,让世界更美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基于中国国情,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其所蕴含的治理智慧具有全球启示性,闪耀民本光芒、体现发展智慧,显著拓展了人类对于经济规律的认知,深刻启示了各国经济治理实践,其世界性贡献将日益彰显。“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一个东方大国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以至公至诚至真的理念与行动,携手各国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让世界更美好的经济学,成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经济学,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立足自身谋发展,放眼世界促共赢,以立己达人的胸怀和智慧回答时代之问。共担全球发展责任,共享全球发展智慧,共迎全球发展挑战,中国正与世界携手并肩、团结合作,不断书写人类命运与共的华彩篇章。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以共同繁荣、共建共享、命运与共为鲜明特色,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如今,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智慧,正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为加强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发展开辟了崭新境界。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艰难,不少国家经济社会受到疫情冲击。未来,中国将继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人类社会消除贫困贡献更大力量。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评价说,“在人类通往消除贫困的道路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开展国际减贫培训,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由此可见,中国为世界贫困人口的脱贫和福祉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消除贫困这一全球治理的难题,中国在实现自身减贫的同时,从来不吝于为国际减贫合作贡献力量,努力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亚洲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同时,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减贫项目在内的“6个100”项目支持,并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帮助他们实现2030年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实现脱贫目标,意味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彻底告别贫困,这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列出了一组数据:“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证明,发展起来的中国大大增强了国际社会中的和平发展因素,是助推世界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发展是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印证和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已成为全球贫困治理和减贫合作的宝贵财富。习近平经济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理论,从理论渊源来看,首先是因为它顺乎时代要求,反映现实需求,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统筹需求与需要,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和指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次“新飞跃”,极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为破解世界减贫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减贫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新动力。

  减少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2020年,新冠疫情叠加气候灾害,全球极端贫困人口20多年来首次反弹。在此背景下,中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被世界银行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赞,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詹姆斯·林奇认为,中国推动全球脱贫进程,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印尼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对于一个人口特别多、国土面积特别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在有限时间里克服各种冲击、困难,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拥有一个治理高效的政府。”“减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为此奠定了基础。”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创造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行动,主要体现在为最贫穷者利益而行动的真诚政治意愿。”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中国减贫成就对非洲、拉美和亚洲等地区有重要启示,”国际智库席勒研究所专家布莱克表示,“战争、饥荒和西方经济强权导致的灾难还在不少地区持续出现。中国没有空谈,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一条崭新路径。”近年来,来中国探访、“取经”的国际友人络绎不绝。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要、学者及媒体人士,纷纷走进中国脱贫攻坚的一线,找寻中国脱贫的“密码”:中国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如何始终保持经济增长与减贫的同步推进?怎样才能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如果说,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描摹了一幅值得期待的发展图景,中国取得胜利的丰富经验,让这些国家更加清晰地看到前行的方向与路径。在渴望脱贫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推动的经济合作正让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变为希望的田野。当前,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世界银行在每两年发表一次的关于贫困和共同繁荣的报告中说,2020年将新增880万至115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定义为每日生活费不足1.9美元)。到2021年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导致高达1.5亿人陷入极端贫困,抹杀超过3年的扶贫进展。这将意味着2020年全世界人口的9.1%至9.4%将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与2017年的比例9.2%大致相当,是极端贫困人口比例约20年来首次上升。报告说,如果不采取迅速和重大的政策行动,到2030年将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削减至3%的长期目标看起来无法实现。世界银行行长表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在减贫方面倒退数年,有些国家甚至倒退十年。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减贫进程带来新的难题。面对挑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团结协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有力武器。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扶贫问题的深邃思考,体现出巨大的思想伟力,闪耀着理论的真理光芒力量和时代价值,正在并还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世界影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