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学习路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2022/08/01/ 09:00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 视听甘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李伯祥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就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新征程上,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从全国范围来看,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各异、发展水平不同,需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作出政策设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有务实行动;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光荣使命,而且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不仅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更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一、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书写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伟大传奇,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行动以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和伟大决战,是人类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和伟大传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史册、光耀全球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丰功伟绩和人间奇迹,是中国为世界人民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创造的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是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和恢弘篇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举世瞩目的震古烁今的成就,是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生动鲜活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坚定道路自信,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优异答卷。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了中国政治有稳定性、连续性。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都把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重整山河。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占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严峻形势,中国实施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扶贫标准、重点片区和贫困县,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村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和观念更新,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历史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贫困问题大大缓解的同时,贫困问题由普遍性分布呈现分层、分块、分化等新特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进一步明确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动摇,确定了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进入21世纪,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政策新举措。对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作出重大调整,把中西部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区域,在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选定15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对象,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中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按照当时的扶贫标准,201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8%;2011年,中国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贫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为1.22亿。

  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为减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消除贫困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责任,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动,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一以贯之抓下去。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一批、易地搬迁一批、生态补偿一批、发展教育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好“五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为减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脱贫攻坚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自己的辛劳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任劳任怨,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苦干实干,广大志愿者真情投入、倾力奉献。他们有的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很大牺牲;有的为群众脱贫四处奔波,爬山涉险,不辞劳苦;有的常年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有的为扶贫工作负伤,仍然带病坚持工作。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艰辛历程,极不平凡,极不容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践行对人民的承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接续奋斗,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力彰显,为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识贫、扶贫、脱贫,减贫才会有不竭动力、明确方向和好的办法。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中国脱贫攻坚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肆虐,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目标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决心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信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积极、具体,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也得益于中国治国理政的非凡能力。短短八年时间,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和榜样,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从1978年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到如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在短短40多年间完成历史性飞跃,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未看到有那么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成就”。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同样面临减贫任务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为什么中国能数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卓有成效地减贫,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制度和体制中蕴藏着巨大的原动力,能够将公平和效率两大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和扶贫减贫的良性互动。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使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2012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攻坚的基础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努力,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回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壮阔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复兴路;有利于丰富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到“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用最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义。“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着眼全球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公平普惠,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进步擘画宏伟蓝图。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年4月20日上午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立己达人,兼善天下。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进,为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显著贡献,备受各国瞩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全面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性实践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我国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生活改善、山乡巨变的背后,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生动写照。历经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摆脱绝对贫困,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饮食医疗等条件明显改善,消除绝对贫困不仅改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史,更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倡导共建美好世界,在全球发展的时代考卷上,写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答案。让人民更幸福,让世界更美好。习近平经济思想基于中国国情,从经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现实生活基本需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其所蕴含的治理智慧具有全球启示性,闪耀民本光芒、体现发展智慧,显著拓展了人类对于经济规律的认知,深刻启示了各国经济治理实践,其世界性贡献将日益彰显。“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一个东方大国胸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以至公至诚至真的理念与行动,携手各国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让世界更美好的经济学,成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经济学,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立足自身谋发展,放眼世界促共赢,以立己达人的胸怀和智慧回答时代之问。共担全球发展责任,共享全球发展智慧,共迎全球发展挑战,中国正与世界携手并肩、团结合作,不断书写人类命运与共的华彩篇章。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以共同繁荣、共建共享、命运与共为鲜明特色,为世界走出发展困境贡献真理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如今,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智慧,正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为加强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发展开辟了崭新境界。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艰难,不少国家经济社会受到疫情冲击。未来,中国将继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探索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减贫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为人类社会消除贫困贡献更大力量。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评价说,“在人类通往消除贫困的道路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 面对消除贫困这一全球治理的难题,中国在实现自身减贫的同时,从来不吝于为国际减贫合作贡献力量,努力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亚洲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同时,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减贫项目在内的“6个100”项目支持,并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帮助他们实现2030年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实现脱贫目标,意味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彻底告别贫困,这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就列出了一组数据:“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历史证明,发展起来的中国大大增强了国际社会中的和平发展因素,是助推世界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发展是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印证和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实践形成的减贫经验,已成为全球贫困治理和减贫合作的宝贵财富。习近平经济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理论,从理论渊源来看,首先是因为它顺乎时代要求,反映现实需求,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统筹需求与需要,构建起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和指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次“新飞跃”,极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将我国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日益彰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为破解世界减贫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世界减贫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新动力。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重大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扶贫问题的深邃思考,体现出巨大的思想伟力,闪耀着理论的真理光芒力量和时代价值,正在并还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世界影响。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迈进,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1年6月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 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2021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2021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三、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以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认清困难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尽力而为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朝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要有经过长时间艰苦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思想准备,更要有“补短板”的强烈意识和有力措施。当前,要重点统筹需要和可能,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以此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也必须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共同富裕体现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美好理想的启发、驱动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同富裕这个奋斗目标始终高度重视并经常加以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到了新的更高的境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的共同富裕,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辩证的而非绝对的,是实事求是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那种将共同富裕等同于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看法,既忽视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深刻教训,也忽视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是不科学的。在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政策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以政治力量、制度力量和人民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生动实践。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强化政府作用,又不能忽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发挥政治的力量,又要发挥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激发内生动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广大人民群众自身要发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体现能动性、激发进取心,在辛勤劳动、拼搏奋斗中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各种主体竞相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认清困难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尽力而为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朝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要有经过长时间艰苦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思想准备,更要有“补短板”的强烈意识和有力措施。当前,要重点统筹需要和可能,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以此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每年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用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重锤响鼓,持续发出重农信号,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不断增强,推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二次到地方调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强调,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明确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谋划乡村振兴大棋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谋划。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行了系统阐释。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布局乡村振兴,明确“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1个多月后,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乡村振兴是重要主题之一,都瞄准乡村振兴中最紧迫的任务。“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2021年2月3日下午,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强,群众致富就有希望。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早有部署——2020年在湖南郴州农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在脱贫攻坚阶段探索总结的“五级书记抓扶贫”、社会合力促攻坚等宝贵经验,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继续发扬光大,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骄阳来到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作出部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技素质提升,要靠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人才留不住是不行的”“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福建考察期间为促进乡村宜居宜业问诊把脉。 “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乡的美好生活就是由洗澡水热不热、电价贵不贵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汇流而成的。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马庄村考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8年努力,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党全国、各行各业特别是脱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都付出了艰辛努力。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下一步,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稍遇到点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任务还很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践出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有力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乡村振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力度不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意义,对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贫致贫的,要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2020年10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2020年12月16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队。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2022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以来,中国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聚焦重点群体,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产业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质量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脱贫地区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认可度达94.9%。针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一些地方对有效衔接的新部署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就业支撑仍有不足,有的地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存在短板等问题,将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三农”领域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解决相对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也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消除绝对贫困。但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在我国就不存在了,相对贫困还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做好有关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仍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巩固拓脱贫攻坚成果,要从集中资源搞脱贫攻坚转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五中全会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同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是要完善制度设计,设立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特别是要把两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情况作为监测的主要内容。二是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无论是帮扶的资源,还是帮扶的力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还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同时,还要继续强化各方面社会帮扶力量。要强化事前帮扶。对脱贫监测户要继续落实现有脱贫攻坚各项帮扶措施和政策,对贫困边缘户及时给予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加强技能培训,统筹利用公益岗位等多渠道安置,鼓励各地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购买防贫保险,及时化解生产生活风险,切实防范出现系统性、区域性大规模的返贫现象。三是要压实部门责任,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跟解决贫困问题一样,需要我们营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努力,要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一样,发挥各方面主管部门作用,继续强化县一级作为实施主体,在筛查预警、精准帮扶等各方面相关环节进一步压实行业部门的工作责任。四是规范动态管理,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在西部地区已经脱贫摘帽的县中再选择一部分困难的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这些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内生发展动力。组织各地开展动态管理,建立并优化以农户申报为主,基层干部摸排、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为辅的申报制度,实事求是确定监测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监测范围。

  202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1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西省临汾市,进山村、访农户,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摆脱贫困、千年小康的梦想已经实现。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此行考察的另一个重点。他强调,下一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每次到地方调研,都会深入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2021年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2022年中央1号文件时指出,要重视脱贫后返贫问题,要知道孰轻孰重,对于应该采取的措施,中央1号文件要响鼓重锤,着重予以强调。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议时,重点讲了“三农”工作,强调“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后,一个是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个是怎么推进乡村振兴,要把抓农业的激情这把火烧旺一点”,还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对加强乡村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是重要的工作指引,我们要学习领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因此,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一是坚定不移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举措。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不断缩小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二是坚定不移把落实“三个转向”作为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推动工作重心转换,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使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要切实按照要求,加快扩大帮扶对象、拓展帮扶内容、优化帮扶措施,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帮扶工作扩面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是坚定不移把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的办法和途径都是要靠发展。过去的帮扶主要是帮助脱贫,未来20多年则是帮助脱贫地区发展起来。要牢固树立帮扶发展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支持发展这一目标,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

  五、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千年贫困苦,一朝得梦圆。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党全国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打响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整体上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壮举。放眼全球,在世纪疫情下,世界发展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掌舵“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纵观国内,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引领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稳中求进?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复,需要拿出怎样的新招实招硬招?新的“赶考”路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指明方向:“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大,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漫漫前路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新征程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激流险滩,全党上下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有能力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理最复杂的线头,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人民”二字,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真挚动情的话语,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

  人间正道,天下为公。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光明的事业,来自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希冀,指向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势所必然的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共同富裕问题,把它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加以推进。面向未来,我们党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大本大宗,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党和人民事业。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幸福喜悦都写在脸上”“民众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人士通过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亲眼观察,真切体会到中国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切感受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赢得外国政党政要等的普遍称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减贫是“最美好的故事”。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表示,中国减贫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领导人、国民议会副议长苏里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在一个人口如此巨大的国家实现了和平、稳定与繁荣,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发展典范。埃及共产党总书记阿德利说,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带领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正在以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式为解决不平等问题探索出一条应对之道。”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将让世界看到更多平凡铸就伟大的中国故事,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2022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以来,中国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聚焦重点群体,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产业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质量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脱贫地区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认可度达94.9%。针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一些地方对有效衔接的新部署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就业支撑仍有不足,有的地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存在短板等问题,将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三农”领域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29日、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 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赤胆忠心践行党的战略策略。各地区各部门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真正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制度规矩、体制机制、行为规范、工作程序、一言一行中。在哪个岗位就把哪个岗位的事情干实。不断通过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乡的美好生活就是由洗澡水热不热、电价贵不贵……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汇流而成的。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31日出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2021年12月8日上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防止因为“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

  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感悟其 理论品格、思想魅力、实践价值,切实理解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紧密结合具体实际学懂弄通做实。要始终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六、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共同富裕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立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普遍富有,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享受到丰裕富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自始至终用“共同富裕”来向人民群众宣示未来奋斗目标的重要特征。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创业维艰,奋斗以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无不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每一次胜利中,印证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结合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勇敢地进行创新创造,写出了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象的“中国答案”,让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东方大地得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经”,具有击穿灵魂、超越时空的恒久力量,就是因为它坚守科学理论的真谛,关照人民,植根实践,昭示着人类谋求解放,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人间正道。作为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奋斗实践中,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上,使这一科学伟大理论深深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牢牢扎根于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

  共同富裕体现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裕富足、精神上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各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到了新的更高的境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那种将共同富裕等同于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看法,既忽视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深刻教训,也忽视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是不科学的。在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政策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以政治力量、制度力量和人民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生动实践。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强化政府作用,又不能忽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发挥政治的力量,又要发挥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激发内生动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广大人民群众自身要发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体现能动性、激发进取心,在辛勤劳动、拼搏奋斗中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各种主体竞相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无论是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伟业是人民创造的,正是有了人民之中蕴含的磅礴力量,才激发出创造奇迹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光辉篇章。

  立志于千秋伟业,向史而新,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华章,成为历史性的跨越,新奋斗的起点,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正以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在时代潮流中永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屹立不倒,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掌控全局、决定国家发展大势走向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两个确立”的提出,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对于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更是我们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最可靠保证。我们要以忠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以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做到自觉维护。

  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强盛,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伟大时代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最好、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科学总结,深刻回答了我国脱贫攻坚的重大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七个坚持”是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动力、精神、智慧、力量。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成就的辉煌,更在于过程的壮丽。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党史就是党带领人民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历史。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千年梦想,梦圆今朝。脱贫攻坚,气壮山河;乡村振兴,撼动魂魄。脱贫攻坚见证新成就,乡村振兴书写新华章。脱贫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近些年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最为壮丽的事业,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新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生动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神州大地上,在广阔乡村,各地干部群众用奋斗续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深刻感悟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接续奋斗前行的使命担当。可以进一步把脱贫攻坚激发出来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转化为乡村振兴中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用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史感恩、知史奋进。

  脱贫攻坚的奋斗实践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有着许多深刻启示。这就是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牢记初心使命、共同团结奋斗,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才能在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行稳致远。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是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必须巩固住、拓展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就必须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必须以优良作风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自觉同群众一块儿奋斗、一块儿生活、一块儿苦乐,在服务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具体实践中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团结一心,持续奋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乡村振兴更大的胜利。

  共同富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需要埋头苦干,勤劳致富,创新创业迈向幸福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尤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更加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始终把团结奋斗、真抓实干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干,团结一心加油干,压实责任抓紧干,矢志不渝抓落实、干实事、开新局,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态度也是党员干部的初心: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对工作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厚度;对群众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密度。要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等群众找上门不如找上群众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如何对待群众问题始终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首要问题,折射出不同的立场、态度、观点和感情,反映出不同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装在脑里、放在心上,打开群众的“心门”,听到知心话,成为贴心人,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台上;群众在你心中的位置有多高,你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才有多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基层是一个大课堂,农民是一名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在深入农村,了解基层的冷暖,体验农民的艰辛中,懂得珍惜岗位,敬业爱岗。农村不仅仅是粮食作物的沃土,更是锻炼干部成长的沃土。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农民学,知行合一,练就本领,培养肯吃苦、能吃苦的精神。因为农民是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始终心怀希望,对工作生活任劳任怨、舍得吃苦,餐桌上丰富的食物出自于农民勤劳的双手,衣、住、行这些关键领域也记录着农民工的辛劳成果。在为农民服务中亲身体验农民生活,感受百姓疾苦,多与农民交朋友、聊家常,与农民建立深厚感情,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有些时候,农民直言不讳反应的问题针对性很强,直击问题的本质,正是我们调查研究的源泉 。把群众当家人而不是旁人、当自己人而不是外人,同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真正促膝谈心,架起与群众心灵相通的桥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办好一桩桩小事,做好一件件实事。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守牢民生底线、强化基本保障,促进全面发展、增进百姓福祉,抑或是聚焦特定群体、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人权实践,有力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奋进新征程,必须筑牢思想之基,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必须深刻感悟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蕴含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增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更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崭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初心与使命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非凡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始终如一,巨细无遗,时刻牵挂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保持政治过硬,坚定不移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切实做到深信笃行、知行合一,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大的荣光,在新征程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李伯祥同志,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李伯祥同志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数十篇理论文章刊登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宣部《学习强国》、《党报头条》、国家乡村振兴局及《中国乡村振兴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及《中华魂》杂志,阅读量超过50万多人次;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组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宣部《学习强国》一经刊发,反响热烈,先后在全国多家网站和部分高等院校、市州县区网站转发,点赞络绎不绝。5月6日这两篇文章又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6月25日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7月14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又刊登了李伯祥同志的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一万六千多字),多家网站纷纷转发,《党报头条》流览量已超过6·8万多人,香港凤凰网也予转发。

  李伯祥同志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共青团甘肃省委、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