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领导论政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

 2022/07/31/ 15: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伯祥

  五、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也必须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们实现温饱的目标,更要使人民过上能够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生动写照,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三农”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老百姓才能生活更加幸福。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更关乎中国共产党长期安全执政。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着深沉的现实思考。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事关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安全执政的群众基础,事关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共同富裕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立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普遍富有,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享受到丰裕富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自始至终用“共同富裕”来向人民群众宣示未来奋斗目标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体现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美好理想的启发、驱动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同富裕这个奋斗目标始终高度重视并经常加以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到了新的更高的境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的共同富裕,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辩证的而非绝对的,是实事求是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那种将共同富裕等同于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看法,既忽视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深刻教训,也忽视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是不科学的。在中国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政策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以政治力量、制度力量和人民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生动实践。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强化政府作用,又不能忽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发挥政治的力量,又要发挥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激发内生动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广大人民群众自身要发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体现能动性、激发进取心,在辛勤劳动、拼搏奋斗中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各种主体竞相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不能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不能超越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认清困难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尽力而为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朝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要有经过长时间艰苦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的思想准备,更要有“补短板”的强烈意识和有力措施。当前,要重点统筹需要和可能,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以此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共同富裕作为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每年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用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重锤响鼓,持续发出重农信号,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不断增强,推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二次到地方调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尽管我们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强调,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8年努力,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党全国、各行各业特别是脱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都付出了艰辛努力。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下一步,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2022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以来,中国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聚焦重点群体,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聚焦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产业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聚焦重点区域,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质量持续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脱贫地区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认可度达94.9%。针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一些地方对有效衔接的新部署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就业支撑仍有不足,有的地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落实不够到位,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存在短板等问题,将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三农”领域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

  中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指出,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着力点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过去,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迈进,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壮丽的中国故事。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世界故事之一”,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立志于千秋伟业,向史而新,接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华章,成为历史性的跨越,新奋斗的起点,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正以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铸就新的历史辉煌,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在时代潮流中永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屹立不倒,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掌控全局、决定国家发展大势走向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两个确立”的提出,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对于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更是我们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最可靠保证。我们要以忠诚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以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做到自觉维护。

  奋进新征程,必须筑牢思想之基,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李伯祥同志,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委网信办特约网络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共临夏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李伯祥同志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数十篇理论文章刊登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宣部《学习强国》、《党报头条》、国家乡村振兴局及《中国乡村振兴网》、国家发改委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及《中华魂》杂志,阅读量超过50万多人次;担任多个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课题组评审组专家及主任委员,应广西师范大学邀请参加2022年广西重大课题《欠发达地区推动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宣部《学习强国》一经刊发,反响热烈,先后在全国多家网站和部分高等院校、市州县区网站转发,点赞络绎不绝。5月6日这两篇文章又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6月25日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7月14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又刊登了李伯祥同志的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一万六千多字),多家网站纷纷转发,《党报头条》浏览量已超过6·8万多人,香港凤凰网也予转发。

  李伯祥同志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哲学培训班、共青团甘肃省委、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省直相关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