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陇军之声

【理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2025/03/26/ 09: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梁海燕

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梁海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以系统思维全面加强耕地保护,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压实责任传导,强化耕地保护约束。强化耕地保护系统观念,完善五级责任传导链,按照“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级主责、乡级实施、村级哨兵”的责任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靠实市县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以及市、县、乡、村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考核“一票否决”事项,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的行为严肃问责。

  严格占补平衡,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以占定补”,建立省级补充耕地指标动态监测平台,依据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时序和招商引资进度,科学研判年度指标需求,实施跨区域指标调剂机制,确保非农建设占补平衡精准落实。实行耕地“进出平衡”和“占补平衡”,将占补平衡范围逐步从非农建设拓展至农业结构调整领域,构建覆盖耕地、园地、林地等全地类的动态平衡体系。推行弹性恢复管理制度,建立耕地恢复分类指导目录,对经济林木转型耕地设立3至5年过渡期,配套实施替代产业培育计划。

  创新制度机制,推动耕地量质齐升。坚持生态优先、以水定地,将盐碱荒滩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可恢复农用地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因地制宜制定开发方案,协同推进新增耕地与生态保护。推行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产能核算制度,建立“新增—评定—管护—再评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强耕地后续管护,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新增耕地持续稳定利用。

  强化要素保障,推进耕地提质增储。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跨区域调水工程实现向河西走廊引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跨流域调水和节水技术改造双轮驱动,满足农业用水需求,破解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瓶颈问题。统筹使用土地开垦费、新增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各类涉农资金,实施土地整治,修复退化耕地,复垦废弃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创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重点保障基层执法装备升级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推广智慧耕保,提高耕地保护效能。发展多功能复合型耕地,探索“耕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立体种养示范区等新型载体,开发耕地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衍生价值,不断挖掘多元空间价值。建设数字化监管体系,推广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全省的耕地智能感知网络,以科技赋能耕地保护监督。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模式,建立耕地保护信用积分制度,形成耕地保护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健全激励机制,促进耕地粮产良性互动。探索耕地保护补偿与粮食生产补贴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构建粮食主产区纵向补偿与产销区横向补偿相结合的补偿体系,通过耕地保护跨省交易,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补偿试点,将补偿资金与耕地保护直接挂钩,可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或对完成耕地保护任务且粮食产量达标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农民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科技特派员”的人才支撑体系,以创业补贴、用地保障等政策措施激励涉农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