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决定》中明确界定了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框架,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要义赫然在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则是亿万人民共同书写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作为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紧密依靠人民的力量,共同开创历史新纪元!”
而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位,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高度尊崇人民在改革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确保人民的呼声成为改革的号角,人民的期盼引领改革的方向,真正做到改革源自人民需求、改革依靠人民力量、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段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与广大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明,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政权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以工业建设为特征的民族复兴,确立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社会事业的方针,这为后来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比较全面的工业基础和社会基础,完成了基本政治制度的建设,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科技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意、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政策、推动发展,还是加强治理、保障稳定,都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满意为标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农业文明,到近代工人阶级推动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勤付出和积极参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已出现了萌芽。《尚书》中记载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强调了人民的重要地位。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指出了君民关系。西汉时期贾谊总结秦亡的教训,强调“民为国本”。唐太宗时期李世民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旗帜鲜明地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这样一个政党,中国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才有了主心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必然是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必定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指向更是以人民为中心。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反之,如果背离人民,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量源泉。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赢得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我们党秉持初心,矢志不渝地推动改革与发展,其根本目的,便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紧密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化改革进程。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要实现改革为民的宗旨,务必深入洞察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遭遇的实际难题,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此,需全面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吸纳各方意见与建议,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的迫切需求。
我们应聚焦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中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出更多贴近民生、顺应民心的改革措施,并致力于实施一系列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符合民意的实事项目。同时,将是否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真正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持续优化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改革依靠人民。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四十余载春秋,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理论飞跃与实践深化,每一新兴事物的萌芽与茁壮,每一领域与环节的经验累积与创新,皆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智慧沃土与实践洪流之中。历史与现实的铁证昭示我们:缺乏人民的拥护与参与,任何改革都将难以企及成功的彼岸。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与挑战,只要有人民作为坚强后盾与积极参与,改革之路便无坚不摧,无难不克,无坎不过。
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深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愈发殷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基于人民的整体、根本及长远利益考量,我们应积极采取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聚焦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明确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使命,并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远的战略规划。
为切实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改革任务,我们必须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望。具体而言,“尽力而为”意味着我们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决定》中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包括推进民主法治体制机制、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等。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进一步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同时,“量力而行”则要求我们在推进民生保障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政的可持续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承诺和行动。我们要正确把握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通过民生改善来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又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民生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地见效。
(执笔:尹文新)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6日【理论】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 2025年04月16日【理论】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效能
- 2025年04月16日【理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2025年04月16日【理论】以务实之风戒除形式主义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