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辛理瑄

辛理瑄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就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2025/04/18/ 11:33 来源:“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作者:闫喜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石,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个人对家庭的关爱,更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奉献。无论是《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囊括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望。战乱中仍精忠报国的岳飞;被匈奴扣押19年,仍忠于自己国家的苏武无一不写尽了英雄豪杰对祖国对家的忠诚和坚定,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观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西周时期,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使得家与国具有相同的内在文化机理和社会功能,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西周之后,这种政治伦理主要在儒家思想的倡导下,进一步实现系统化理论化。如《论语》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观念,经由士大夫阶层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了家国情怀,成为认同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表达。在充斥着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正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兴起、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有着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少数原生文明之一,亦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经受数千年风雨考验而无中断地延续发展至今的唯一文明体,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华民族将守卫中华文化、承扬中华文化纳入爱国主义的重要范畴,始终注重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爱国传统源远流长。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古人建立起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并基于这一独特的政治形态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崇尚家国情怀、国家大义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以家国并举的高度认同,强调“天下一家”(《后汉书·孝桓帝纪》)、“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是家国一体结构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源头。

  在家国一体结构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拥有共通的伦理道德要求。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面对家与国又担负着类似的责任和义务,在齐家、睦家的同时,还应当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治理与繁荣,做到“爱国如家”(《汉纪·惠帝纪》),“君子万年,保其家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爱国观纳入“仁”的范畴,使之成为数千年来激励优秀中华儿女为国奉献、忘我付出的精神旗帜。可见,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还是一项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些历史记忆不仅激励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也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理论滋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道德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国力兴盛之世,还是民族危亡之秋,优秀的中华儿女总是胸怀崇文兴化、天下为公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既需要深厚的情感,还需要从思想到行动的升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民族利益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是一种深切的道德责任,还是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为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施行,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体现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精神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凝心聚力,提升自信,对国家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意识,才能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挖掘古诗词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穿汉服、化唐妆,在古典舞乐中体味东方审美;行飞花令、遇非遗巧匠,在研学游中探寻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唤醒了国人的文化自觉。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美学、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在规律和独特价值,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所需。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主题及其着力点,将其融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址、弘扬传统道德规范、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更好地激发和凝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执笔:闫喜梅)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