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陇军之声

【理论】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鲜明特征

 2025/05/06/ 09: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蔡文成

深刻把握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鲜明特征

  甘肃日报特约理论专家 蔡文成

  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传家宝,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自我革命中具有引领意义和内生作用的关键环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现实性、系统性、制度性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时代特征,纵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使优良作风真正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政治性是作风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培育并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塑造了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为我们党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提供了丰厚滋养和精神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根治。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在加强理论武装中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和政治忠诚。要坚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深刻认识作风问题的实质、根源和危害,主动向党中央看齐,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人民性是作风建设的本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以群众路线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来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决定了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从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踊跃支前用小推车推出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凿“红旗渠”解决56万群众吃水问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印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书写了党群一心、人民至上的生动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筑牢长期执政的民心长城。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牢牢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生动实践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主动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要着力破解群众难题,聚焦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和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完善工作落实机制,以保障民生的实绩实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实性是作风建设的核心。作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协同推进。作风建设的初衷,始于党员干部队伍中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作风建设的途径,最终要体现在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中;作风建设的目的,最终要回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作风建设是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脱离干部队伍和现实问题谈作风,易陷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应该体现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作风的要求,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路线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我们抓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叠加,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精神懈怠和脱离群众的风险依然存在。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各级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通过“三会一课”、学习教育、实践研学等形式,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树立良好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服务群众。党员是良好作风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党员一言一行直接体现党的作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实际,推动作风建设与工作实践互融互促,让好作风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系统性是作风建设的关键。作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长远之策,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系统工程,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地位。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将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党上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整体好转。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党的作风建设也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之事,而是一场需要持续磨砺、常抓不懈的攻坚战、持久战,需要全党上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把作风建设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置防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重要举措,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嵌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一体推进推动作风建设向更深层、更广泛、更持久迈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动态完善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作风建设标本兼治的立体格局,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制度性是作风建设的保障。制度是管党治党的刚性保障。始终重视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不断以制度伟力巩固作风建设成果,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可靠保障。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这些不同时期的党的纪律,始终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强化作风保障,成为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新征程上,面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等重要部署,我们必须以“制度之治”破解作风顽疾,用“制度之力”夯实执政根基。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的供给侧改革,以建章立制固化作风建设成果,加强差异化制度供给、前瞻性制度储备,从制度规范上强化刚性约束,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歪风漏洞。要加强对制度的监督执行,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建立完善对制度执行效果的激励考核机制,推动形成“法令既行,纪律自正”的制度效能和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干事创业的行为自觉。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