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林志艳 李莉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医药产业是全省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我们要坚持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数字化方向,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甘肃加快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强省迈进。
推进中医药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要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种植技术开发等,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促进中医药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是做强特色中药材种植。依托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挥“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优势,建设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及高标准种植基地,打造绿色药源基地,促进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二是做大中药材产地加工、流通、文旅康养业。大力发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仓储物流体系,提高中药材流通效率。依托甘肃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发中医药特色文旅康养产品,推动中医药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做优中药材种子种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科研攻关,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开发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完善中医药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圈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中医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领军企业。二是建立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实现互利共赢。三是推动企业向中医药产业园聚集。加强中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
构建中医药品牌矩阵。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支持中医药产业优势地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发挥中医药产业优势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品牌培育和管理,推动中医药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扎实推进中医药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服务,提高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陇药”品牌,讲好“陇药”故事,提高“陇药”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整合资源、促进交流、推动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交易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药材交易平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加强仓储中心建设。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中药材仓储中心,提高仓储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中药材物流网络,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四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化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一是强化研发攻关。加大中医药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推进数智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四是大力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五是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方针,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深入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形成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开展药农专业培训,提高种植管理技术;强化中医药服务人员培训,增强专业素养;完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
作者均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31日陇南市“理论宣讲轻骑兵”走进徽县
- 2025年03月25日【理论宣讲】让古老文物绽放时代光彩
- 2025年03月21日【理论】以青春力量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
- 2025年03月18日【理论】高质量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