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李祯
甘肃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坚持系统思维,突出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既是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一是要摒弃单一发展思路,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准确判断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短板,逐步完善与水土保持管理相衔接的规划和技术保障体系。二是结合区域和流域整体实际,对农田、水利、养殖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逐步探索提升水土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三是在区域治理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和分区实施的原则,制定差异化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和实施路线图,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提升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四是按照区域各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综合分析方法,以维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为核心,确保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长。
坚持科学防治,突出自然修复与多种人工修复方式的协调性。综合防治举措是水土保持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封山育林、林分改造、抚育等方式,改善植被生长外部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土壤郁闭度,降低水土流失。二是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合理布设生物、农业技术、工程相结合措施,建立“坡改梯+拦蓄水+植被修复”和“坡面防护—径流调控—沟道治理”的立体防护体系。三是对黄河的干流、支流及水源涵养区开展以河道修复为中心的生态清洁流域治理技术,因地制宜实施地表径流污染物拦截与净化利用工程、入河口污染负荷削减工程、生态修复区岸堤构建和水动力改善工程、水陆交错带水生植被重建工程。四是在重要生态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创新治理机制,突出日常管理与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性。水土保持、水质管理、生态修复等职能分散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和行政部门,因此,完善流域内横向和纵向的日常协调机制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着眼于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数据共享、联合执法提升治理效能。二是全面强化人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监管,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环节闭合”的监管制度体系,推进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坚持系统治理,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为抓手,引导各类区域开发建设行为满足系统治理总体目标要求。四是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智慧监管服务平台,通过智慧水利建设赋能传统治理方式转型升级,系统提升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水平。
完善制度体系,突出刚性约束与正向激励的有效性。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支撑,也是政策能够落地见效的重要动力。一是以固沟保塬、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区域性综合水土保持项目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和生态项目的养护管理责任制,对实施完成验收的水保项目,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质量和效益发挥。二是要建立水土保持与用地、用水、用能等挂钩的机制,激发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和落实水土保持责任的活力。三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村、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和培训方式,提高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1日【智库建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 2024年06月28日【智库建言】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智化发展
- 2024年06月28日【智库建言】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个着力点
- 2024年06月28日【智库建言】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