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陇军之声

【理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2025/08/19/ 09:3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崔迎军

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崔迎军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加快生产领域革新,筑牢产业根基

  生产领域作为资源消耗的主要阵地,其节约效能直接影响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性提升。

  深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是关键抓手。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能耗双控要求,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循环化转型。通过工艺革新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同时,加快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让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而非资源要素投入。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重要路径。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推动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农业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在工业园区内打造循环产业链,实现企业间物料互联、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回收网点建设,提高废纸、废塑料、废旧金属等回收利用率,从源头减少原生资源消耗。

  强化产业链协同管理是有效保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节约理念,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带动配套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建立产业链资源消耗监测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中间环节浪费。

  推动生活方式转型,培育节约风尚

  生活领域的节约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需通过理念引导与行为规范,让节约成为全民自觉,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

  深化全民节约行动是核心举措。聚焦餐饮、消费、出行、居住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减少浪费。在餐饮行业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推广分餐制和小份菜,建立剩餐打包激励机制,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在消费领域倡导理性消费,推广简约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消费者优先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在出行领域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引导公众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在居住领域推广节水器具、节能家电,开展家庭节能改造,降低日常生活能耗。

  加强节约理念宣传教育是基础工程。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普及节约知识,通过公益广告、主题活动、典型案例等形式,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理念深入人心。将节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节约习惯。在社区开展“节约家庭”“节能能手”评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构建绿色生活制度环境是长效保障。完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合理消费。在公共机构推行节能考核制度,带头减少办公浪费。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补贴,对践行绿色生活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公共服务优惠,让节约行为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凝聚协同合力

  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和多元协同,为实践推进提供全方位支撑。

  科技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在新能源、储能、智能节水、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资源节约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监测网络,实现精准调控。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加速节能技术成果转化,降低先进技术应用成本,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节约增效的“加速器”。

  制度建设是规范行为的刚性约束。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健全能耗、水耗、物耗标准体系,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倒逼企业提升节约水平。强化监管执法,开展节能监察和环保督察,严肃查处违法用能、浪费资源行为。将资源节约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问责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

  多元协同是凝聚合力的有效路径。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企业要履行主体责任,将节约理念融入发展规划,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公众要从点滴做起参与节约行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通过明确各方权责、畅通协作渠道,让节约型社会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