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
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
李飞
两年前,我初至敦煌,便有幸以记录者的身份深度参与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报道工作。时光荏苒,第八届敦煌文博会上,千余位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又一次相聚敦煌,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2023年秋,文博会上的一次邂逅,让我对文化传播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当时,我遇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法丽达女士,提出采访邀约时,她谦逊一笑:“我非常喜欢敦煌文化,只是中文还不够流利。”话音刚落,她翻开手机相册,眼中瞬间闪动光芒:“我有四个孩子,三个都在学中文——他们和我一样,深深喜爱中国。”那一刻的温暖,至今萦绕心间。原来,文化的感染力从不需要华美修辞,往往诞生于这般真挚的联结之中。一个月后,我在法丽达的朋友圈看到一则画面: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北京语言大学,亲自考察她女儿的汉语学习情况。这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文化传播从不是宏大叙事,它就发生在具体而微的人际交往里,无声却有力,深远且绵长。
在后来与敦煌相伴的日子里,更多相遇不断印证并深化这份认知。
去年春天,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雅尼克·林茨到访敦煌研究院。当她目睹工作人员运用数字技术精细复原壁画,让千年色彩在屏幕上重新熠熠生辉时,不禁感慨:“我愿成为敦煌文化在西方的使者,让更多人看见这颗‘东方明珠’。”而“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的一个细节,更让我体会到文化传播中的温度。向嘉宾赠书时,她为中方友人题“甲辰龙年”,为国际友人则署“2024年”。这一细微差异的背后,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体贴与尊重,更是敦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精神的生动写照。
两年来,我见证了太多动人场景:波黑外交官伫立月牙泉畔,面对澄澈湖水与连绵沙丘,郑重许下“再见之约”;尼泊尔学者驻足莫高窟前,凝望千年壁画,由衷赞叹人类文明的辉煌壮丽;印度教师漫步敦煌夜市,亲身感受丝路千年不绝的生活气息与商业活力……这些片段让我深刻领悟,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双向的倾听、心与心的对话。敦煌之所以能跨越民族与地域打动世界,正因为它始终承载着文明共生的智慧——在这里,差异从不被排斥,而是如莫高窟中的多元艺术元素一般,交织共鸣、共生共美。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在传播敦煌文化的实践中,也逐渐探索出更具创新性与对话意识的路径。我们不再停留于遗迹介绍与传说叙述,而是更注重梳理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深层关联。我们借助AI技术让鸣沙山的骆驼“走秀”、让飞天“翩翩起舞”,吸引海外网友纷纷点赞;记录敦煌夜市时,不仅呈现杏皮水、烤羊肉等特色风味,更追溯其从古代丝路驿站到如今文旅热地的变迁,凸显千年商贸生命力的当代延续。这一从“单向展示”到“双向对话”的转变,让敦煌故事突破时空限制,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从第六届到第八届文博会,从初识敦煌的好奇,到如今对这份文化的深爱与践行,这段旅程让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传播的使命:它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平等的互动;不是浅表的展示,而是深度的共鸣。作为文化传播者,我们不仅是文明的“译者”,更是沟通的“桥梁”。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敦煌故事;以契合时代的方式,助力其传承更久远;以真诚开放的心态,推动文明间的理解与对话。而我们自身,也不只是传播者,更是学习者——从敦煌的历史深处汲取文明共处的智慧,从异域友人的目光中看见多元文化的光芒。
我愿在敦煌的晨光与星辉之间,继续记录那些跨越国界的对话。作为媒体人,我也时常思考:究竟如何才能更好践行“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我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唯有以融媒体的视野与视角,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段文字、拍好每一帧画面、剪好每一条视频,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聆听敦煌与世界的共鸣。
作者单位: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31日陇南市“理论宣讲轻骑兵”走进徽县
- 2025年03月25日【理论宣讲】让古老文物绽放时代光彩
- 2025年01月24日【理论宣讲】为传统文化插上数字化翅膀
- 2023年08月30日“新时代·新思想”“森林消防杯”理论宣讲大赛落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