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陇军之声

【理论】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2025/10/31/ 09:5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荆炜 赵雅纹 陈倩诗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要立足省情实际,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政策从“拼优惠”向“强机制”转变。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中医药、寒旱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出台更多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产业需求—政策响应—人才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文化数字化等前沿领域提前布局,支持建设“算力特区”“零碳科学家工作站”等平台,推动政策前置、服务前移,增强人才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治理体系,提升人才政策的持续吸引力。

  汇聚人才发展动能。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实训基地,推动形成“产业—学科—人才”深度协同发展格局。围绕种子工程、生态修复、文物保护、中医药传承等重点方向,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研资源向平台集中、人才向平台集聚。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人才落地率和留存率。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持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打造拴心留人服务环境。坚持把优化人才服务作为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持续推进全方位、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在科研支持方面,探索建立长周期科研资助机制,对基础研究人才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适当放宽考核周期与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聚焦前沿长期攻关。在生活保障方面,迭代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安居、医疗优享、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推动“人才绿卡”制度落地见效、服务升级,让人才办事少跑腿、服务更省心。在激励机制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稳步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增强人才认同感与归属感。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情留人,积极构建“文化—身份—情感”深度融合的人才生态。立足敦煌文化的千年底蕴、黄河文化的奔腾气韵、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等独特资源禀赋,精心打造敦煌文博会人才交流板块、黄河文化研学基地、红色教育实践平台等一批特色载体,常态化开展学术休假、文化沙龙、主题研修、非遗体验等多元活动,让人才在沉浸式感受甘肃文化魅力中,深化文化认同、厚植情感归属。同时,搭建人才参与地方发展的实践桥梁,鼓励各类人才聚焦文化传承创新、乡村产业培育、基层治理提升等重点领域施展才干,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找准价值坐标。通过强化“事业留人、情感留心”的双重支撑,推动人才从“外来者”主动转变为“建设者”,从“短期服务”自觉转向“长期扎根”,真正实现人才“引得来”更“留得住、用得好”,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智力动能。

  发挥要素支撑作用。坚持以人才政策为牵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提升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通过“揭榜挂帅”“经费包干制”等机制创新,聚焦科研管理放权赋能、成果转化全链条畅通、项目评审精准高效等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带动资金、技术、数据、平台等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人才要素市场,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市场化评估交易体系,完善人才信用评价和多元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甘肃在西部地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课题组成员:荆炜、赵雅纹、陈倩诗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