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陇军之声

【理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0/12/02/ 09: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华存 蔡文成 张存刚 把多勋 王建兵

  在融入双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存刚

  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聚集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扩张经济总规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新型供给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我们应深入研判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基础和条件、机遇等,有效利用国家提出的政策措施,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发挥优势为基点,以促进要素集聚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建设为基础,为我省实现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我省经济发展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传统,产业链条短,产业与市场终端需求的联系不紧密,个别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规模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滞后,经济发展主体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经济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弱。这就决定了我省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需求,难以在以消费需求升级和消费能力扩张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发展。应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聚集发展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扩张经济总规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新型供给体系。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深度融入,不断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整体塑造甘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紧密围绕国家空间规划、功能区划分以及产业发展布局的指引,突出资源、区位、要素支撑优势,合理布局和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避免产业选择上追求“高大上”和“热门”,实现在国家产业规划和发展大格局中的差异化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有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戈壁农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布局发展食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做大新能源产业以及大力发展相关的消纳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推动特色农产品、中草药、新能源等行业的深度化生产。研究并谋划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的定位和生产经营。

  适应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甘肃在“一带一路”的通道优势,利用兰州新区、河西走廊丰富的土地和电力资源,吸引省内外资本建立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对外贸易。

  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科技院所、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对现有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类人才、经济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和评估,针对人才利用方面存在的不充分问题,有针对性地使用人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拓展国有企业经营类干部的选拔任用通道,采用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海内外选聘的方式,提升我省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从高等院校选派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到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任职,更好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人才使用政策,制定有关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任职兼职获取报酬,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使创造社会财富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极大地迸发和涌流出来。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大力发展我省文化旅游产业

  把多勋

  甘肃历史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区域文化旅游有典型特征和价值的后发型文化旅游目的地,甘肃有着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极大潜质。

  “十四五”期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要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领区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域高地作为“十四五”时期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之一,集约全省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规划和建设。

  甘肃历史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区域文化旅游有典型特征和价值的后发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我省有着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极大潜质。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核心区段的“甘青大环线”,是我国国内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目的地,以“甘青大环线”为旅游目的地的西北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因此,建议将文旅产业作为“十四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全力打造,并通过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省会兰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区位中心城市,在西部城市群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目前兰州、银川和西宁等西北城市群产业经济联系和发展的实际和“甘青大环线”发展的良好基础,宜率先将文旅产业作为“兰银西”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型产业,甚至可以考虑在全国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层面,将“兰银西”城市群打造成我国以文化旅游业态关联为特色优势的新型城市群。

  甘肃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必须通过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化脉络的梳理整理,尽快形成甘肃文化具有大尺度特征的发展思路。应当加快“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发展的速度,对甘肃省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再审视、再研判,建议形成和发展甘肃以陇东南四市和定西市为主体的始祖文化与农耕文化片区,以两州两市为主体的黄河文化片区,以酒泉阿克塞县和肃北县、张掖肃南县与临夏、甘南两州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片区,以及纵贯全省的丝绸之路文化片区,并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这四大文化片区成为我国文化保护传承和转型活化发展的标杆和特色区域。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上,要从过去的“以旅游定文化”初级文旅发展方式向当下的“以文化定旅游”的高级文旅发展方式转变,以文化的面、线、点定位文旅的面、线、点,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助推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向农村

  王建兵

  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覆盖乡村,让农民享受到基本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水平,但“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我们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向农村,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新定位城乡功能,构建新的城乡之间的联通机制,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人才、信息等各种要素的互动与交流。广泛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重点工程、公共服务项目的积极性,满足乡村对于公共医疗卫生、乡村物流、社区养老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提升。通过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可持续规模经营为前提,进一步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有序扩大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

  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甘肃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滞后,2019年县域城镇化率仅为46.14%。从居民收入水平看,2019年全省县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9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4元,城乡差距2.52倍。要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乡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基本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农村不仅是供给侧,也是需求侧,由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产了大量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形成的生产供给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产生了新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需求,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位,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仍呈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省要通过调整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要科学合理规划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口粮生产面积,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稳定实现区域粮食自给。要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建立耕地撂荒惩罚制度。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