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辛理瑄

辛理瑄 | 教育家精神赋能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

 2025/07/04/ 16:08 来源:“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作者:王重贤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特殊历史使命,对教师相继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等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教育家精神则更为深刻地阐释了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时代精神、人格特质。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奠定传承教育家精神的文化血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将教师与君主、天地和父母并列,体现了对教师的重视和尊崇,尊师重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强调了严师的重要性。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清末民初,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和实践实业教育的道路,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梁启超是我国最早在文献中提及“教育家”的学者,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基因和文化底蕴。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赓续于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历程中,形成于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了古代教育家优秀精神品质,深深镌刻着民族复兴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血脉。

  打造信仰坚定之师,筑牢传承教育家精神的思想根基

  教育家精神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讲的是思想品德层面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首先是道德高尚的人。《孟子·离娄上》有言:“教者必以正”。《扬子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陶行知告诫世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代教育家们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学而不倦、乐学好学、教学相长理念,始终践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价值追求,为教育家精神奠定了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党性锻炼,涵育高尚师德师风,树立崇高的师德观念,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挖掘和宣传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培植高尚思想品德,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锤炼教师能力素养,夯实传承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本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苟子·大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属于高度知识密集的行业,对教育者本身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教育家精神提出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讲的是育人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具备的深厚理论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广泛学术视野,以及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新时代,广大教师更要有“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责任与担当,以高深的理论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用智慧点亮千万学子的星空,让教育强国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拔节生长。

  厚植教师家国情怀,提升传承教育家精神的教育情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因斯坦讲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的仁爱之心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奉献。历代教育家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出发,展现出深沉持久的教育情怀和崇高务实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核心是有仁爱之心,爱教育、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广大教师应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以叶圣陶、陶行知、蔡元培、于漪等人民教育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高尚情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中要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秉持“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耐心浇灌学生的梦想,用责任和担当托起教育强国的重任,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执笔:王重贤)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