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理论·纵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向度

 2025/10/30/ 16:2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何怡然

  何怡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体系,不仅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追求,而且是涵养时代新人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顽强斗争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文简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的价值同构性。因此,高校必须着力开拓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向度,通过系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广泛组织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血脉,引导青年学子在感悟红色基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传承红色精神中担当时代使命,进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夯实思政教育文化根基。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滋养青年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方面,高校可联合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红色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走访、档案整理、口述史采编等方式,将各地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性地挖掘、梳理,并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优质内容,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最深沉、最鲜亮的底色。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构建资源体系,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案例库,将区域红色历史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同时建立线上红色资源平台,整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素材,让学生能便捷获取学习内容,随时随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大力提升红色文化可及性。

  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提升思政教育育人效能。当代青年成长于数字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其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与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个性化特征。在此背景下,传统灌输式、讲授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青年学生认知需求与情感共鸣。对此,高校必须顺应新一代青年的审美转变与传播规律,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积极探索“互联网+红色教育”的新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号、微课堂、慕课、短视频、互动直播等载体,打造“指尖上的红色记忆”,让红色文化在“新语境”中焕发“新魅力”。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积极参与教育部“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创作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微课等。高校应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重现革命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信仰的力量、体悟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例如,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将女排精神、百年奥运梦等红色基因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让大学生在VR技术构建的百年红色体育长卷中触摸历史脉动。

  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深化思政教育价值转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践行”。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红色人文氛围。定期组织校内红色主题教育,如红色文化节、红色故事会、主题展览、红色影视赏析、情景剧表演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同时,高校应将思政教育延伸至社会大课堂,用“大课堂、大资源、大格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组织学生奔赴革命遗址、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进行实地探访,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例如,西北大学“秦巴物语金州拾珍”暑期社会实践团组织学生深入秦巴山区,扎实开展“循迹溯源”沉浸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传承信仰火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理论宣讲等志愿活动,使其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具体行动中,践行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信仰灯塔。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价值,高校应持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育人形式、开展红色育人实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在亲历、亲悟、亲行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汲取奋斗的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