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理论·纵横

以优秀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5/10/31/ 10:0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常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以其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到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从家国情怀的时代意蕴到奋斗实干的榜样力量,这些既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提升课程的亲和力与实效性,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把握文化育人价值内涵。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支撑,源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第一,增强文化认同与历史自觉。地方文化能以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心理归属和文化情感体验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其由“我”扩展到“我们”。例如,陕西所承载的五千年文明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通过系统讲授周礼“敬德保民”、汉唐“开放气象”、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关学精神,可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坐标和文化自信。第二,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传统思政课易陷入抽象说教,而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具象性和情感共鸣性,能有效拉近理论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例如,在延安大学开展现场教学讲述延安精神,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现场教学讲述“西迁精神”,都能实现从“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转化。第三,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陕西省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24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4万件套,具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资源优势,可打破课堂边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

  恪守文化融入基本原则。文化资源的融入不是简单“嫁接”,必须遵循科学原则,防止碎片化、娱乐化或形式主义倾向。第一,坚持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相统一。文化素材的选择与阐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讲解“孝道”文化,不能仅停留在行为规范层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家国同构”的伦理内涵。第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既要尊重历史真实,也要适应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探索数字化、情境化、互动式教学。如开发“VR重走长征路”“皮影戏里的红色故事”“非遗口述史工作坊”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故事和理论内容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第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贯通。思政课要致力于实现知行合一。若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学生缺乏实践体验,文化育人效果将大打折扣。必须推动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基层,在真实场景中感悟文化力量。如组织学生参与陕北民歌保护志愿服务;在社区开展“陕西故事”宣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组织志愿者到乡村小学开展泥塑、扎染、绘画、音乐律动等美育趣味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同时深化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构建文化系统融入机制。要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需从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和制度保障三个层面协同发力。第一,纳入课程体系,推动内容重构。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或专题模块,将文化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嵌入“关学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增加“陕甘宁边区治理经验”专题,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思政课程内容。第二,建设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依托红色场馆、文化遗产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文旅部门、纪念馆、非遗中心合作开发研学线路、编写教学手册、培训讲解员队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实践机会。第三,健全支持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专项指导意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相关课程建设与课题研究;将教师参与文化育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体系,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等。

  地方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从承载红色记忆的革命旧址,到凝结千年智慧的非遗技艺,从彰显地域风骨的民俗传统,到见证时代变迁的发展故事,这些扎根于本土的文化元素,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坚持价值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方法手段,真正实现从“文化进课堂”到“文化润心灵”的跃升,才能使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国底气。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5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5YB0231),2025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S2025YB062)阶段成果。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