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辛理瑄

辛理瑄 | 基层理论宣讲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2025/08/29/ 10:42 来源:“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作者:苏巧慧 王君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新时代理论工作者要以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己任,着力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上下功夫,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融入日常实践。

  以“群众语言”架桥梁,让理论“听得懂”。基层宣讲的首要任务,是把深奥理论转化为群众熟悉的“家常话”,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一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要善于把创新理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术语“翻译”成具有生活场景的群众语言。比如讲“新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村里的特色产业说:“绿色发展不是不让发展,而是像咱种果树,既要结出好果子,又要保住青山绿水,这样子孙后代才能一直有饭吃”;讲“共同富裕”,可以对比乡亲们“过去单打独斗赚小钱,现在抱团发展赚大钱”的变化,说明“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一起往高处走”。二要用身边故事印证理论力量。在乡村宣讲时,可讲述本地“土专家”用科技种粮提高产量的故事,诠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社区宣讲时,可分享“议事厅”里居民共商加装电梯的过程,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发生在群众眼皮底下的事例,能让群众从“身边变化”中理解“理论道理”。三要按照受众特点调整宣讲话题。对青少年,可用短视频、情景剧、脱口秀等潮流形式,把理论融入他们关注的就学、成长话题;对务工人员,可结合劳动合同、技能培训等实际需求,用“车间语言”解读政策红利;对老年人,可利用方言快板、戏曲唱段等传统载体,讲出家常话,讲出烟火气,让理论伴着乡音入耳入心。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让每个群体都“听得进去”。

  以“具象载体”留印记,让理论“记得住”。面对丰富的理论内涵,仅靠语言传递难以留下深刻印象,需要通过具象化、场景化的呈现,让理论从“抽象文本”变为“鲜活记忆”。一要提炼核心标识,让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从博大精深的创新理论体系中,提炼出简洁有力的“关键词”“记忆点”,就能降低认知门槛。比如把“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人口多、共同富、走和平路”的鲜明特征,把“高质量发展”简化为“既要速度,更要成色”的通俗表达,提炼出高度凝练、朗朗上口的短言短语,更便于群众在茶余饭后讨论,在日常交流中传播,久而久之便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二要打造沉浸场景,让理论记忆有迹可循。单纯的口头宣讲容易“左耳进右耳出”,结合场景的体验式宣讲才能加深记忆。有的地方把宣讲搬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在田间地头讲产业振兴,在新民居前讲城乡融合;有的企业把宣讲设在生产车间,对着智能化生产线讲科技自立自强,看着循环利用设备讲绿色发展理念。“理论+场景”的宣讲模式,群众很容易在触摸变化、感受发展中记住理论内涵。还有些地方制作“理论口袋书”“政策漫画册”,把理论要点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卡片,群众随时翻阅就能巩固强化记忆。三要注入情感温度,让价值认同直抵人心。情感是记忆的催化剂。可以讲述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爬山路、访贫户”的艰辛,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分享抗疫期间“邻里互助、共渡难关”的故事,诠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精神内涵。当群众从故事中感受到理论背后的为民情怀,自然就会从情感上增进认同,在记忆中长久留存。

  以“实践导向”促转化,让理论“用得上”。基层宣讲不能停留在“知道了”,更要引导群众“会用了”,让理论成为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的“金钥匙”。一要对接实际需求,让理论解答急难愁盼。群众最讲实际,是否“有用”是他们评价理论的重要标准。要紧扣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切,把理论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起来。在农村,针对“种什么赚钱”“怎么卖得好”等问题,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市场需求,指导乡亲们调整种植结构;在社区,围绕“物业纠纷”“养老服务”等现实难题,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探讨解决方案,引导居民参与治理。二要传授科学方法,让群众掌握“金钥匙”。基层宣讲要跳出“就理论讲理论”的局限,教会群众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讲系统观念,可以引导村民在谋划乡村发展时,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民生账;讲底线思维,可以提醒企业在扩大生产时,既要抓效益,也要守牢安全、环保的底线。通过结合具体案例拆解方法,能让群众逐步学会“用理论视角看问题”,不断把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生活的实际能力。三要推动学用结合,让实践检验理论威力。宣讲的效果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群众运用理论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当群众看到“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日子更好了”,就会真切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就会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热情。

  以“宣讲队伍”固根基,让理论“入心田”。基层宣讲要持续发挥作用,关键在锻造一支扎根基层、懂理论、接地气,热心传播理论的队伍。一要让身边人讲身边理。群众最信身边人,身边事最有说服力。比如让带头致富的村民讲乡村振兴如何改变生活,让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谈“共建共治”带来的变化,让技术革新的工人说“新发展理念”怎么指导生产,用方言土语讲亲身经历,既能让群众听得进,更能让大家觉得“理论就在身边、能学能用”,自然愿意跟着学、照着做。二要让宣讲者成为实践者。宣讲的底气来自实践的底气。农村宣讲员要先参与产业发展、矛盾调解,在解决“种什么、怎么卖”“邻里纠纷怎么解”等问题中,把理论转化为实操经验;社区宣讲员要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小区治理,在处理物业难题、养老问题中,用实践印证“共建共享”的道理。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宣讲,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三要让常态化促长效化。宣讲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座谈、问卷、日常交流等方式,了解群众对宣讲内容、形式的意见,及时调整改进宣讲内容和方式。根据群众需求动态优化宣讲,才能让理论宣讲始终接地气、受欢迎。建立稳定的培育、激励、保障宣讲体系,让宣讲队伍建得起来,留得下来,干得长久。定期组织以讲代训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互评互改,持续提升宣讲能力。以积分激励宣讲,把宣讲次数、群众评价与评优评先、学习机会挂钩,让宣讲队伍始终保持活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持续传递、久久为功。

  (执笔:苏巧慧 王君艳)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