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理论·纵横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效能

 2025/10/30/ 16: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宋增伟

  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绘画、雕塑等形式,而是以更加多元、互动、即时的方式呈现。数字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播能力,已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需要在主体、内容、媒介、受众、评估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

  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以党和政府为引领、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格局。一方面,发挥党和政府的引领与保障作用。明确党和政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中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职能,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数字化传播工作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始终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政府应提供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系列数字文化工程项目,通过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传播。另一方面,协同主流媒体、文化企业、学者与智库、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主流媒体凭借其专业能力和传播优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升内容质量与关注度;文化企业应致力于打造融合数字出版、动漫电竞、数智文旅、网络视听等业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产业集群;学者和智库需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人民群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也是重要的评价和推动力量,其参与不可或缺。

  形成优质丰富的传播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内容生产等过程,形成优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第一,数字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气。第二,数字化传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完整准确讲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阐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释中华文明的特点,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第三,数字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读懂中国。

  打造立体高效的传播媒介

  媒介技术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支撑。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发展,构建以数智化为底层支撑、立体高效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媒介形态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或形式,而是逐步形成了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在内的统筹融合型传播网络。这一网络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快速采集与高效传播。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智能算法、沉浸式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渠道迅速兴起,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永久保存与便捷共享,构建出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传播体验。这不仅增强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与黏性,也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受众,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受众范围涵盖国内外,具有广泛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必须适应当下趋势,推行分众化、差异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一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精准传播,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受众进行全过程数字追踪与多模态数据分析,形成精准用户画像,并依据其不同特征、行为偏好和现实需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化传播。这不仅能够持续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文化体验需求,也进一步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话语体系。针对国内受众,应借助数字技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采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的媒介形式与话语方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向国外受众,则需准确把握其文化背景与阅听习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表达方式,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建立科学动态的评估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的评估,是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效能、提升传播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且动态的评估体系。第一,评估指标应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原则,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设置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第二,评估方法应坚持量化评估与质性评估相结合。量化评估以数据为核心,侧重于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即时效果;质性评估则侧重于分析数字化传播对受众文化认知与认同所产生的深层影响。第三,应科学运用评估结果。可将其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反馈至国家相关部门及相关传播主体,作为决策与优化参考,或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传播效果。

  作者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1YJC710059);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政课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23sxzz003)的研究成果。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