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理论·纵横

将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铸魂育人鲜活素材

 2025/11/07/ 10: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教育资源,既为激励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能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坚持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时代新人”的培育全过程,从“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四个维度扎实做好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

  厚植爱国情怀。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谱写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篇章。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以鲜明立场引领全民族觉醒。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景象,全体中华儿女都行动起来,用抗争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根植于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关键是让青年真正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掌握爱党爱国有力思想武器,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心怀“国之大者”,把实现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以新的奋斗和业绩,实践报国之行、砥砺强国之志、升华爱国之情。

  涵养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国格体现,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不仅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也是具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伟大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战争。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今时代,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霸权霸道霸凌,保持压倒一切敌人的硬气骨气底气;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涵养威武不屈的气节风骨,锻造自立自强的意志品格,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弘扬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争取自立自强、在斗争中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14年艰苦抗战,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筑起了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新长城。四万万同胞慷慨赴国难,英雄气概直冲霄汉。从“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到“打完子弹就上刺刀”的平型关战役,再到“予敌寇以致命之打击”的百团大战……面对强敌,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走过艰难险阻,是需要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支撑的。强国复兴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矛盾无处不在、斗争无时不有。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淬炼血性胆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争当英雄,从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中汲取精神力量,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钢铁意志,保持不畏艰险、遇强更强的斗争勇气;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永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坚定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高度升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是因为必胜的信念坚定不移,中国抗战才会持久坚持,直至最终赢得光荣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历史启示我们,信念往往比黄金更珍贵,越是伟大事业越要坚定信念。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时刻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内化为自觉的担当,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从容自信、坚定自励、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作者为西华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西华大学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先锋’新时代青年精神引领工作室”项目建设成果。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