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理论甘肃  >  理论·纵横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5/11/07/ 10: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虹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内容生成和智能交互能力,正在教育教学领域展现出日益显著的应用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运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智能生成精准的学习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人工智能定制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供给的精准化。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仅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虽然教材具有绝对的系统性与权威性,但由于部分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发展,在教学中有时无法契合不同学科背景、兴趣取向、认知水平学生的求知需求。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汇总学生的所学专业、社会时事、思想发展等相关数据,自动生成具有时代性和契合性的多元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借助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能实时整合相关的新时代成就、社会热点话题等,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内容“活”起来。例如,思政课讲解时,教师可借助DeepSeek开展教学,先在对话框输入教学主题、学生的专业与课程内容,让系统自动分析并生成适合学生专业的相关案例。针对理工科专业,可生成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等内容;针对文科学生,可生成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等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润色与灵活使用,不仅可以实现共性教学目标下的个性内容供给,还能构建“教师引领—人工智能生成—师生共创”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针对性。

  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凸显教学过程的差异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一般会受到思想基础、理解能力与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和跟踪,导致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度脱节。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学习分析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功能,生成专属于每个学生的“思想认知画像”,根据画像特点再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帮助教师从“统一进度”到“分层引导”的转型。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测评、课堂互动与课后作业,然后系统汇总相关的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在“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并自动推送难度相适、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或问题任务。如果学生理解力较强,人工智能还可以继续推荐更有深度的案例或思辨类问题;如果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系统会生成具有引导性与情境性的学习资源。最后教师再根据数据特点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形成“千人千面”的引导路径。

  创新智能教学情境,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更在于引领学生价值观形成,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讲解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利用虚拟角色对话、情境生成、沉浸式任务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互动中内化知识。例如,在为学生讲授红色文化主题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创设相应的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实时互动,让学生能在对话与思考中激发自身的思想认同,并且产生情感共振,从而有效突破被动听讲的弊端,促进高校思政课由认知接受向情感体验转变。

  动态化监测反馈,促进评价体系转型。传统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成长和学习变化情况。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与情感识别技术能够为学生构建多维度、全过程、个性化的智能评价系统,从而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发言倾向与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之上生成个性化的学习反馈报告。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分析学生课堂讨论情况、思辨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在线互动情况,自动识别学生的思想理解深度与价值倾向,生成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实时监测学生学习状态,智能识别思想困惑和认知障碍,及时触发预警提示,教师能够快速响应教学问题,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评价模式的转型、评价工具的升级,将推动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教学提供更多元的支持。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重塑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分享方式,更让学习路径、互动模式与评价体系实现智能化转型。当然,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而是要以辅助教学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未来的教学改革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保障方式正确性与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下的个性化育人,促进高校思政课从“智教”走向“慧育”。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专题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