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娟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廉洁理念与治理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传统家训中的廉洁文化资源,对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修身以廉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
传统家训将“廉”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内在的道德自觉和持续的自省来实现人格的完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颜氏家训》倡导“守道崇德”,并以“夜觉晓非,今悔昨失”的自省方法,强调道德修养需要日日不断的功夫。这种注重内心修养的传统,为当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推动廉洁修身理念的当代实践,关键在于融入日常教育与管理,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廉洁教育体系。在国民教育中,结合德育课程,系统编选传统家训中的廉洁故事与格言,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让廉洁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对党员干部群体,需将传统廉洁文化纳入专题学习必修课,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化其对“修身律己”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道德反思与行为督导机制。在组织生活会、年度考核等环节,引导党员干部运用传统“自省”方法,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身在廉洁方面的不足。同时,可探索建立“廉洁导师”或谈心谈话制度,由上级或资深同志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常态化提醒,防微杜渐,帮助其守住第一道防线。
齐家以廉 培育清廉和睦的家庭生态
传统家训历来将家庭视为涵养廉洁品德的第一道屏障,尤为重视勤俭在家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申明“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以此教导后人崇尚俭朴、远离浮华。明代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言明修身齐家要“以廉洁为先”。曾国藩总结“兴家之道,不外内外勤俭”。这些家训共同强调,以俭立家、以廉传家,方能塑造清正门风,约束成员行为,防范内弊滋生,从而深刻阐明勤俭与家族长久兴衰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齐家以廉的理念转化为现代家庭建设的具体路径,需要家庭、组织与社会形成合力。其一,推动制定新时代《家庭廉洁公约》示范文本。可由相关部门牵头,汲取传统家训精华,结合当代实际,制定简明、可操作的公约范本,引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围绕公私界限、人情往来等订立家规。其二,系统化开展“廉洁家风”建设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清廉治家典范,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组织以“俭以养德”“清廉传家”为主题的家庭文化活动,增强仪式感,让廉洁价值观在亲情交融中浸润日常。
处世以廉 塑造风清气正的交往环境
传统家训将廉洁理念延伸至社会交往,强调坚守道义、明辨义利。《袁氏世范》提倡严于律己、宽厚待人。《郑氏规范》要求“子孙处事接物,当务诚朴”,力戒浮华。曾国藩将“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视为立身处世支柱。《治家格言》告诫“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这些训示共同倡导了一种以廉为基、以诚为本的健康人际关系。
促进处世以廉的当代实践,重在规范交往行为、健全社会信用。一是明晰各类社会交往特别是政商交往的行为边界。针对当前重点领域,制定并细化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社会团体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使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具体化、可操作化,坚决铲除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的土壤。在各行各业推广廉洁从业公约,将廉洁要求嵌入行业规范。二是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舆论监督。完善涵盖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的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对行贿受贿、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提高违纪违法成本。三是畅通舆论监督渠道,鼓励媒体依法监督,宣传廉洁典型,曝光丑陋现象,形成廉洁光荣、贪腐可耻的强大舆论场。
治国以廉 完善清正廉明的制度保障
传统家训还将廉洁理念拓展至国家治理层面,构建了以忠君爱国、清正奉公为核心的古代政治伦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树立了勤政尽责、为国奉献的典范;《朱子家训》提出“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担当精神;清代张英父子直言“为官第一要廉”,将廉洁置于为官素养的首位。这些思想均指向一个核心,廉洁是政权巩固和社会善治的基石。
实现治国以廉的现代转型,根本在于将文化熏陶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用制度固化廉洁要求。一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关键领域,通过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审计监督、深化巡视巡察、运用大数据动态监测等手段,构建严密监督网络,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二是将廉洁要求深度嵌入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评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考察中充分了解干部廉洁自律和家风情况,实行廉洁问题“一票否决”。建立科学廉洁绩效考核指标,将结果与晋升、奖惩直接挂钩。三是推动廉洁文化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全过程。在重大项目、政府采购、民生政策落实等工作中,明确廉洁目标,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打造“廉洁示范项目”,使廉洁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NSK2025B008)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7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 2025年11月07日将伟大抗战精神作为铸魂育人鲜活素材
- 2025年10月31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能
- 2025年10月31日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