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佳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质效的必然趋势,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面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科学应变,善于运用智能工具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的育人新模式,不断拓展教育场域、优化内容供给、增强育人实效,将人工智能之“智”有效转化为育人之“质”。
强化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引领。人工智能并非价值中立的工具,其发展与应用深深内嵌于社会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符合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其一,应系统加强高校师生科技伦理教育。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教学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并自觉将公平、包容、向善等价值理念融入技术设计、开发、运用的全过程,推动人工智能体系在伦理层面不断完善。其二,须坚决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导向正确。在算法设计、数据处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应自觉遵循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社会主义伦理规范,将主流价值导向转化为可计算、可实现的技术逻辑,借助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三,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瞻性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数字文明发展新阶段,强化价值导向的前瞻布局,发展基于价值对齐的教育智能技术,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跨学科的协同探索,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范式升华。其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面对数智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样态,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厘清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引领数智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其二,应促进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渗透交融。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算法处理、数据建模等多个流程和环节。要通过“思政教育+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过程中注入伦理思考与人文关怀,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从而真正实现从“技术驱动”向“育人为本”的跃升,使思政教育在数智化浪潮中既不失温度,又彰显深度。
提升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智能素养。智能素养不仅包括对技术逻辑内在原理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而且涵盖了对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能力的系统培养。其一,要加强培训培养,构建智能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要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点,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营造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针对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定期举办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通过设置人机协同育人、数据驱动教学等模块化课程,邀请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联合授课,推动育人能力与技术素养的协同提升。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研修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拓宽自身学科视野,实现跨学科、多领域智能育人能力的提升。其二,要加强考核评价,激发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内生动力。要以量化指标呈现智能素养的提升,并将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的绩效体系中,对教学能力突出、智能素养高的教师予以奖励与表彰,树立为先进典型。各个院校、各级主管部门也要开设智能思政教育相关研究课题,共同搭建实践与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学者开展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项目,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分享、案例推广等多种方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规模化智能育人模式,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构建教师能力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构建人工智能驱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协同生态。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转型需突破单一主体局限,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发展生态。其一,加强校际协同。通过校际智慧校园的共建共享,推动不同高校在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共用、课程资源共建、典型案例共研以及实践平台共享,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其二,深化校地协同。依托城市公共数据平台,对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系统,拓展实践育人场域,增强思政教育的社会关联与服务功能,实现教育资源从校园向社会延伸。其三,推进校企协同。思政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并非对技术的简单套用,而是基于教育规律与学生实际的精细化定制。高校应与人工智能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具有育人导向的智能教学系统与工具,推动商用技术转化为服务于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促进智能教育从“可用”向“好用”发展,从“用好”到“善用”升级,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共同体。通过以上路径,真正实现以智能技术之“智”,提升思政育人之“质”,构建起“智能赋能、育人为本、协同并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育人阵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7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 2025年10月31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能
- 2025年10月31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