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颖
乡村基础教育是乡村知识传授和人心教化的核心载体,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传承乡土文化、增强乡村凝聚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关键力量。师范院校作为乡村教师队伍的摇篮和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其发展水平与转型成效直接决定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师范院校应勇担使命,不断探索和创新,聚焦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不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构建“精神铸魂、协同赋能、全面帮扶”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高素质教师,让乡村孩子“上好学、有盼头”。
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深度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引导他们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是师范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一,深化价值引领,将教育家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师德模范的示范作用,组织师范生深入学习不同时期教育家的崇高精神与思想精华,开设“教育家精神”系列专题讲座,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优秀乡村教师等先进事迹与典型案例,把教育家的情怀与担当融入课程教学和培养培训各环节。其二,创新情怀教育,构建“知情意行”一体化培育模式。通过组织师范生赴乡村学校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其切身感受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从而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同时,将情怀教育内容纳入师范生综合评价体系,举办以乡村教育实践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师范生树立远大教育理想,激发他们服务乡村教育的内在动力,实现从情感认同到行动自觉的有效转化。加强与乡村学校的长期协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师范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深化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完成从情感到行动的升华。其三,强化榜样带动,讲好新时代“乡村教育家”故事。组织师范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实地走访、课堂观摩、人物访谈等活动,挖掘并整理长期扎根乡村、贡献突出的教师典型事迹,通过面对面交流,开发形成“教育家精神”相关课程资源,为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提供生动素材,激励更多学子立志投身乡村教育。
构建多维培养机制。为师范生创设融入乡村基础教育的环境与实践平台,是师范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乡村教师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其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如“乡村学校管理”“复式教学法”“乡村校本课程开发”等贴近乡村实际的微课程模块,增强课程的本土适应性与实用性;持续增加师范生在乡村学校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环节,确保其在真实乡村课堂中有充分时间进行系统观察、亲身实践与深度反思,在真实情境中提升教学能力。其二,搭建教师教育协作发展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师范院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优质中小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乡村教师发展学校”或“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协同育人网络;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平台,打破地域壁垒,拓宽资源共享渠道,使更多乡村学校能够持续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与教研支持。其三,完善师范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推进“教学研训”一体化。通过全面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师范生配备高校理论导师和乡村中小学实践导师,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提升其应对乡村教育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推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有效衔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持续助力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与乡村振兴教育力量的稳步壮大。
创新高校帮扶模式。发挥师范院校在缓解乡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乡村学校提质增效、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每一位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其一,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提供智库支持与决策参考。师范院校要依托人才与科研优势,深入乡村学校开展系统调研与需求诊断,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与突出困难,形成调研诊断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教育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其二,实施乡村教师提质工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将乡村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系统推进,通过专项培训、送教下乡、示范课展示等定制化帮扶,围绕乡村学校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联合教研,共同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教师更新理念、提升教学与研究能力。其三,落实课程建设标准,构建区域校本研修新样态。推动乡村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积极实践主题式综合课程、项目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协助构建区域化校本教学模式,结合乡村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资源,组织专家团队帮助乡村学校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对乡村实际的适应性,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础教育特别委托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助推粤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项目编号:W2022027),韶关学院第二十五批(202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卓越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濂溪班为例”(项目编号:SYJY20241026)。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7日加强基层爱国主义教育
- 2025年11月07日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 2025年10月31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 2025年10月31日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